深耕十载绿满北疆 内蒙古森工集团执“生态修复之笔”书写“绿色答卷”
本报讯(通讯员 李春芳)自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来,十年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内蒙古森工集团扛起生态建设主责主业,发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主力军”作用,国土绿化与森林修复成效显著,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绿色篇章。
集团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作举措,先后制定《造林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权限和管理程序规定(试行)》等十余项规定,为生态修复筑牢制度根基;严格执行项目化管理程序,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适时开展秋整地等工作,保障项目高效推进;实行三级检查验收制度,确保造林成果经得起检验;每年举办造林技术管理培训班,提升人员专业素养;大力推进造林机械化应用,破解劳力难题,提升栽植效率。
截至今年6月1日,集团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6.63万亩、各类植被恢复49.24万亩、补植补造220.02万亩、退化林修复260万亩。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方面,集团对所属林权证内生态功能重要、生态敏感脆弱、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等严重影响生态功能的耕地进行退耕,目前完成已垦林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湿22.59万亩,有效恢复了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重要功能;在珍贵树种培育栽植方面,集团积极推进西伯利亚红松扩繁,截至2024年10月,已累计完成西伯利亚红松造林55.3万亩,今年将开启栽植加速模式,锚定100万亩造林目标,为优化森林结构、发挥多元效益持续发力。
从荒地到绿洲,从稀疏林地到茂密森林,一项项亮眼成绩背后,源于国家“双重”工程发挥着核心推动作用。2022年开工建设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态保护恢复综合治理项目,将于今年造林季结束时全面完成人工造林2.158万亩、退化林修复291万亩的总建设任务。同时,大兴安岭嫩江上游水源地保护治理、岭南林草过渡带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已获批,总量312万亩的综合治理任务将在2025至2029年的4个投资年5个建设年中全面推进。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态保护恢复综合治理项目“二期”目标任务已申报。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森林正向演替,全方位增强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深耕十载,绿满北疆。继2024年首次创下年度高质量完成百万亩国土绿化和森林修复任务后,今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将再迎来一个百万亩成果丰收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