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采秋正当时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书写生态与民生双丰收答卷
■本报记者 赵兴祖 通讯员 潘志鹏 李旭 王晨宇 韩庆
金秋时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褪去翠绿、换上斑斓彩装。雾气氤氲的林间,一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采秋盛宴”悄然启幕。各森工(林业)公司的员工与居民们纷纷走进森林,采摘松塔、蘑菇等林下资源,收获着大自然的馈赠。
晨曦微透,阿龙山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内,偃松林中松果垂挂,静候采撷。应急事务中心员工步怀涛和30余名同事三人一组、五人一队,没入密林深处。松枝纵横,路径难辨,每一步都需格外谨慎。“树干湿滑,尽量绕行,安全第一。”步怀涛一边提醒同伴,一边用长钩熟练地将偃松枝揽到身前,迅速摘取一颗颗饱满的松塔。
今年,阿龙山森工公司推行“整建制”采收模式,统一划定区域、组织人力,并提供运输与后勤保障。“整建制”的采收模式不仅规范了采集秩序,更将员工收益与企业效益紧密相连。步怀涛胸前挂着的自制布袋很快就被松塔填满。他选择在一处显眼的大树旁集中存放收获,不时与远处同事高声呼应———这是密林中保持方位、防止走散的独特智慧。
每袋松塔重达近百斤,需人力背负数公里走出山林。步怀涛身体素质出众,途中仍要歇上四五次。午后,当采集队伍抵达收购点时,森林经济发展部与财务部工作人员早已联合在岗办公,公司纪委现场监督,称重、核验、登记全程公开透明。“以前自己找车、自己卖,价格没保障,还常白跑。现在公司统一收,咱们心里踏实,干劲也更足。”步怀涛拿着结算票据,笑容灿烂。
清晨5点,阿里河森工公司大山深处薄雾尚未散去,58岁的采秋人李钢已踩着露水进山。“要赶在日头晒蔫蘑菇前采摘,这样的蘑菇才新鲜!”他蹲下身,指尖轻轻拨开松针和枯叶,一簇簇伞盖金黄、菌柄细长的榛蘑映入眼帘。只见他熟练地掐断菌根,不一会的工夫,身后的塑料桶就被新鲜的榛蘑填满。
“这片林子我守了20年,山里的蘑菇就像老伙计,年年都在老地方等着我。”李钢望着林间熟悉的地形,语气中满是自豪与亲切。
近年来,随着阿里河森工公司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科学管理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上山时,管护站的同志再三强调防火安全,大家都得记在心里,绝不能带任何火种进山。”李钢边走边提醒同行的伙伴,把生态保护的细节落到实处。
每年秋季,阿里河林区都会迎来采秋高峰,勤劳的采秋人穿梭林间,用双手收获大自然的馈赠。一个采收季下来,采秋人平均收入可达上万元,为家庭添上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对林区人而言,采秋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情感的寄托。
“三哥,山上蘑菇下来了,我晾干了,给你和嫂子邮过去了。”9月2日,乌尔旗汉森工公司兴安里经营管护中心管护员刘俭拨通哥哥的电话,将一份满载思念的快递发往山东老家。
从事林业工作30年,刘俭深谙林区资源的宝贵。他说:“公司对森林资源管理和防火工作非常重视,我们不仅要按林长制严格落实职责,还要对入山采集人员进行检查和宣传教育,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绰尔森工公司居民曲凤香家中,两大筐饱满的桦树蘑散发着清香,粗壮的菌柄挺拔饱满,一眼望去满是“好品相”。
“今早5点就进山了,顺着林间小道走,桦树林下随处能看见这‘宝贝’。”曲凤香熟练地分拣着蘑菇。她拿起一朵拳头大的桦树蘑,指腹摩挲着菌盖:“咱林区的桦树蘑金贵,只长在桦树根旁,得趁着雨后土壤湿润时采,过了这阵儿就少喽。”
曲凤香家的窗台上,几串半干的桦树蘑正沐浴着阳光,玻璃外的光影洒在蘑菇上,泛着温润的光泽。“鲜蘑能炖肉、炒鸡蛋,吃不完的就晾干,冬天泡发后吃,嚼劲更足,味儿也更浓。”她指着晾架上的蘑菇,语气里满是欢喜,“现在林区生态越来越好,蘑菇一年比一年多,不仅自己家够吃,还能卖给收购点,多了份收入。你说,这日子是不是比蘑菇还鲜?”
秋意渐浓,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这片广袤的林海中,“采秋”不仅带来了满筐的收获,更成了林区人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每一次进山,都是人与自然的一次和谐对话;每一次收获,都承载着林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晨雾再次升起,采秋人又将走进森林,继续这场人与自然的“美丽约定”,用双手收获满满的幸福与丰收的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