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协同显担当靶向攻坚砺精兵

来源:林海日报社
2025-07-10

■陆坤

“报告指挥部!模拟火场东侧火线因风力骤增已突破100米,地面扑火队受火势压制无法接近火线,请求空中支援!”

近日,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在根河机场开展空地配合灭火演练,标志着其联合科研单位研发的“空地协同灭火战术体系”正式进入实战验证阶段。

上午9时30分,演练预设的“火场”突发异变———受瞬时5级大风影响,原本可控的火线迅速向东南方向蔓延,形成长约50米、宽30米的“火头”,热浪裹挟着浓烟向四周扩散,滑降至地面的特勤突击队员赶到距火线仅20米的距离上,却因高温、浓烟和火势扩散风险被迫后撤。

“地面无法靠近火线,需立即调派直升机实施吊桶洒水!”地面指挥员第一时间向空中指挥组传递险情。然而,常规吊桶洒水作业存在“覆盖范围分散、部分水雾飘移”的局限,难以精准压制面积较小的火头。关键时刻,该局局长张倞提出“新方案”:“启用新型遥控引爆灭火水袋!其精准投放与集中爆破特性,更适合当前火场态势!”

随着直升机轰鸣声逼近,一场“空地协同”的精准灭火战正式打响。一架K-32型直升机挂载着2吨级新型灭火水袋腾空而起,机组人员通过机载定位系统锁定火头坐标,以80米高度平稳飞抵火场上空。地面突击队员同步通过手持130对讲机,引导直升机调整投放角度。

“投放!”随着机组指令下达,水袋脱离吊挂装置缓缓下降。当水袋降至距火头顶部约30米时,地面遥控员按下引爆键———“嘭!”的一声闷响,水袋内置的气体膨胀管瞬间释放高压气体,撑破水袋外膜,2吨水倾泻而下,精准覆盖600平方米的火头区域。

“火头温度骤降!明火已基本熄灭!”地面指挥员通过对讲机传来捷报。新型水袋的“靶向爆破”能力,彻底扭转了火场被动局面。

技术人员介绍说,此次演练中亮相的新型灭火水袋,不是“实验室里的完美装备”,而是“火场上能救命、能灭火”的实用工具。该装备具备四大优势:一是“多型号适配”,提供0.5吨至3吨多种规格,可根据火头大小灵活选择;二是“遥控精准引爆”,通过地面遥控器远程控制,引爆距离可达1公里,确保作业人员安全;三是“定向爆破破膜”,内置气体膨胀管可在0.1秒内胀破水袋,实现水资源集中释放;四是“高效节水”,尤其适合扑救人员无法靠近的高危火线和火头。

“利用直升机抛投这个新型灭火水袋是‘指哪打哪’,真正实现了‘精准打击’。”参与演练的直升机善机长感慨道:“这次实战验证了灭火水袋的实效性,以后扑大火时心里更有底了!”

演练结束后,该局立即组织复盘总结。数据显示,此次演练中,特勤突击队从接到指令到完成登机仅用时8分40秒;从直升机悬停到10名队员滑降至地面仅用时5分08秒;机组接到指令到起飞仅用时12分37秒;直升机到火场至投放完灭火水袋仅用时1分25秒;新型灭火水袋水利用率达到90%,全面检验了“空地协同、装备支撑、快速响应”的应急体系和实战效能。

“此次演练不是终点,而是战术体系升级的起点,不仅是对队伍战斗力的‘压力测试’,更是对科技赋能防火的‘实践验证’。”该局局长张倞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新型灭火水袋的列装推广,同步开展多场景、多机型协同训练,持续完善‘空地一体化’灭火体系,创新空地协同灭火战术战法,为守护林区生态安全筑牢‘空中防线’。”

从“被动接招”到“主动破题”,从“装备适配”到“战术定制”,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正以“紧贴实战、科技赋能”的决心,探索出一条“空地协同、精准高效”的森林防灭火新路径。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