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利刃 破发展难题———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实现改革赋能
编者按
2024年以来,内蒙古森工集团所属各单位坚持以“三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优化治理结构、强化绩效激励、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企业活力和效率明显提升。
为总结推广改革经验,即日起,本报推出相关报道,展示部分单位在改革过程中的创新举措与成效,为破解改革难题提供思路启迪,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刘磊
2024年以来,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聚焦主责主业和行业管理机制改革创新,以破解航空护林领域“卡脖子”难题为突破口,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一线队伍战斗力,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注入强劲动力。
优化人员管理推动配置增效
为创新退役军人队伍管理模式,航空护林局推行岗位动态调配与适配,打破固定岗位限制,按任务需求灵活调配人员参与多元工作,为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航空护林局特勤突击队于2017年4月正式组建,是国内首支航空特勤突击队,由退役军人组成,现有突击队员52名,其中,中共党员13名,队伍平均年龄29岁,主要承担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航空巡护、应急救援、森林防灭火、开辟野外机降场地等任务。
针对退役军人组建的特勤突击队,航空护林局探索出符合其军事化作风和应急任务特性的管理模式,为同类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将人员科学安置到辅助岗位,提升人效,解决结构性矛盾;实施项目化管理,采用“综合项目部”模式,实现岗、绩、薪联动。
航空护林局特勤突击队队长陆坤告诉记者:“我们以绩效分配改革为突破口,让‘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在收入上有更直观的体现。本次改革综合考虑不同部门业务特性差异,选取航护部、综合服务部、特勤突击队三大部门作为试点,如航护部考核的是飞行小时与任务完成率,综合服务部考核的是服务响应速度和完成质量,特勤突击队考核的是应急处置效能和队员作风规范。试点部门结合自身核心职责制定个性化考核方案,确保指标‘接地气、可量化’。”
这只是航空护林局聚焦主责主业深化改革的一隅。哪里有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和难点,哪里就有深化改革发展的思路和举措。
“试点部门根据考核结果,有了绩效工资总额的自主分配权。”航空护林局综合办公室主任边继业介绍道,这一调整能让考核结果与薪酬激励直接挂钩,既提升分配精准度,也倒逼部门强化自主管理,最终形成“以绩定薪、多劳多得”的良性循环,让肯干者受激励、能干者得实惠,推动员工与航空护林局共同成长。
2024年,航空护林局特勤突击队承担1040亩森林经营项目,创收31.2万元,有效激发了队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确立了“干多干少不一样”的分配导向。此外,该局建立刚性退出与流动机制,以绩效考核为核心,对不达标者实施岗位调整或待岗培训,鼓励符合条件人员跨岗流动,破除“铁饭碗”思维,为退役军人队伍管理、季节性任务考核等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在行业内形成改革示范效应。
优化考核管理推动薪酬提效
航空护林局实行“八位一体”量化考核,从请销假、理论体能技能、内务作风、创新工作、党团工作、值班值守、应急救援、库房管理8个维度设定详细加减分标准,实行每日考评、每周公示,确保考核全程透明化、数据化。结合差异系数与团队激励,按管理层级(中队长、班长等)和团队(中队、班级)设定绩效分配系数,对考核靠前的团队额外发放激励性绩效工资,形成“个人+团队”双维度激励。
“打破传统‘平均主义’,建立体能、技能、纪律等多维度考核标准,在日常训练和任务执行中,队员的主动性明显增强。通过明确量化指标,我们能清晰定位自身优势与短板,在良性竞争中实现自我突破。”航空护林局特勤突击队队员祝经宇深有感触地说,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优异的队员在工作中得到认可和奖励,而表现不佳的队员受到身边榜样的激励,也都努力提升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航空护林局通过精细化绩效考核体系,强化薪酬与业绩联动。实行考核后,队员季绩效最高达4513元,最低仅2244元。通过设定清晰目标、实施有效反馈、确保公平公正、构建激励机制、提供个性化发展路径以及强化沟通与参与,有效激发了队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推动团队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