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绿海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鲜活的林区——“歌游内蒙古走进大森林”媒体行综述
■本报记者 李鹏飞 娄文锋
7月24日至29日,由内蒙古森工集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主办,林海日报社承办的“歌游内蒙古走进大森林”媒体行在根河森工公司启程。来自全国近20家主流媒体50余名记者、编辑及自媒体达人分南北两线,用笔触和镜头开启了一场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深度“对话”。
媒体行成员穿梭于根河、金河、满归、莫尔道嘎、阿尔山、绰尔等森工公司,足迹延伸至北部原始林区、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及额尔古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体验式报道的形式,通过主题直播、采风图集、系列短视频等融媒体产品,全面记录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展示林区生态保护建设、产业发展、国企改革、智慧林业以及民生福祉等方面成效,进一步推介林区旅游产品与线路,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笔尖传情,镜头写意。截至目前,30多个媒体平台发布作品210余篇(条),总点击量达3000万。
见证青山常在的绿色宣言
北线媒体行成员走进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奇乾中心站,采访了“夫妻管护站”孙金河夫妇,孙金河既是护林员,也是护边员。
在与孙金河夫妇的交谈过程中,夫妻俩朴实的话语触动着媒体人的内心。中新网记者张玮在乘车返回的途中,撰写稿件《探访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夫妻管护站:极地坚守同心护绿》。她说:“从城镇到荒野,从安逸到艰苦,刘兰香与丈夫并肩守护这片绿色林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务林人的使命担当。”
与此同时,南线媒体行成员聚焦内蒙古森工集团生态保护建设,登上海拔1600米的大黑山瞭望塔,采访瞭望员于文鹏以塔为家护莽莽林海的感人事迹。山西广播电视台经济与科技频道编导李一感叹道:“希望通过我的镜头和文字,让更多人看到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壮美,看到默默守护这片林海的可敬可爱的人们。”
第二次来到林区的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方晓甜再次走进绰尔森工公司应急事务中心,当她看到监测大屏上应急通信车载卫星实时回传的影像时,惊喜地赞叹着这里的变化:“各种高科技智能设备和特种车辆,这些智能化手段和大型设备就像是给林区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为守护这片‘绿色长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点赞!”
7月28日凌晨,北线媒体行成员登上得耳布尔森工公司卡鲁奔国家湿地公园卡鲁奔山巅。木质观景台上,自媒体达人孟照杰拍摄日出时感叹道:“这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林业人守护的奇迹。每一帧光影都在为时代存档,每一缕晨雾都在为历史留白,这里绝对是新闻报道、摄影爱好者的富矿。”
听讲解、问情况、看变化,媒体行成员用各自独特的视角,直观感受和记录着林区生态保护建设的显著成果,集体点赞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深感不虚此行、收获满满。
感触绿海淘金的产业蝶变
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坚持“打开山门、扩大开放”理念,着力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已形成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林业碳汇等五大产业板块,唱响“森林的世界,世界的森林”品牌。
在满归森工公司白马经营管护中心食用菌基地,当听到工作人员对“大兴安岭黑木耳”品牌价值的介绍时,天津台制片人孙锦楠说:“这些黑色绸缎是林区的软黄金,纯天然,无污染的黑木耳,值得让更多的人品尝到。”
在阿尔山金江沟温泉酒店,澎湃新闻政务中心记者张婉茹说:“温泉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激活林区旅游经济的‘热引擎’,希望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人认识大兴安岭、来到大兴安岭、爱上大兴安岭。”
媒体行成员用双脚丈量生态林区,用心灵感受人文林区,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线上到线下,一篇篇“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融媒产品,为广大读者、网友呈现了一场全媒体、可视化、鲜活生动的“新闻大餐”,全方位展示了内蒙古森工集团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图景。
据不完全统计,新浪新北疆微博投入热搜资源、话题引流,粉头,矩阵互动等平台重要资源,活动期间发布博文20余篇。7月24日,“歌游内蒙古走进大森林”登上微博同城热搜第5位,截至7月31日,话题总阅读量超过1234万,互动达700人次;奔腾融媒客户端直播9场,平均点击浏览量超18万人次,总浏览量突破160万;奔腾融媒·都市全接触微信视频号发布短视频17条。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林海日报社分别推出系列报道20余篇。自媒体达人“梦游全世界”发布作品21条,覆盖全平台,每部作品都为“支付宝首页优选”,总点击量超100万;自媒体达人“野在呼市”发布3条抖音作品点击量达30万。自媒体达人“大脑门看北疆”微信视频号发布15条,总点击量达20余万。
“林区风光巍峨壮丽,人们热情善良,是一个来了还想再来的地方,此行留下了太多美好回忆。”媒体行成员纷纷表示,要当好宣传员、联络员,利用各大平台,把在林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传递给世界各地的读者,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立体、鲜活的林区,见证林区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与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