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入选“声景中国”项目
本报讯(通讯员 张旭 陈蕴机 肖梦蕾)近日,内蒙古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依托湿地独特的生态价值与丰富的声景资源,成功入选“声景中国”项目,系统采集鸟鸣、水流等自然声源数据,实时上传至“声音中国”平台,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珍贵基础资料。
据了解,“声景中国”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国内70余家科研单位、保护区及相关组织共同合作开展,采用国产自主的声音传感器,在全国各省遴选2至3个典型生境,布设声纹传感器,开展自然声音智慧监测,构建开放共享的“声景中国”平台。
金河森工公司森林资源管理中心负责运维管理获赠的2台专业声景采集设备,在湿地公园内科学布设设备点位,安装声纹传感器,开展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工作,标志着公司在生态保护与智慧化管理领域迈出关键一步,让这片湿地秘境多了一张“声纹名片”,为公众聆听湿地的自然之声搭建了桥梁。
内蒙古牛耳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17525.1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0718.34公顷,非湿地资源面积6806.8公顷,分为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两个湿地类;公园内有野生植物95科274属549种、动物32目70科261种,其中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林间悄然生长,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与3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此繁衍生息,演绎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我国北方林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代表。
两台专业声景采集设备投入使用以来,这些“生态听诊器”日夜捕捉自然“私语”。截至目前,1239条数据已跨越山林,同步至“声景中国”平台。褐柳莺的清脆啼鸣、大杜鹃的婉转歌唱、北红尾鸲的灵动啾啾……42个物种的声音密码被一一记录。这些数据不仅是科研人员解析生物多样性的珍贵素材,更为训练高精度智能识别模型提供了“自然教材”,让机器学会“听懂”自然,为生态保护决策装上“智慧大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