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森工集团“林海工惠”平台绘就数字工会新图景———科技赋能让工会服务“触手可及”
□本报通讯员 姚远
内蒙古森工集团全力推进“智慧林业、数字森工”建设的关键阶段,森工集团工会精准锚定数字化改革方向,创新打造“林海工惠”智慧服务平台,让工会服务驶上数字快车道。
自平台4月份上线以来,累计发放卡券超800万元,访问量累计达13.4万人次,合作商铺226家,商家服务核销1.1万次。数据的背后,彰显了工会服务的深刻变革———从“面对面”的线下对接转向“屏对屏”的云端直达,从“普惠化”的广泛覆盖升级为“精准化”的靶向供给,从“被动响应”的需求承接转变为“主动感知”的靠前服务。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数字工会建设的鲜活样本,“林海工惠”用可感可知的“数字温度”、实打实的服务成效,践行了工会作为职工“娘家人”的初心使命。
从“党委领导”到“工会行动”,筑牢平台建设根基
内蒙古森工集团工会将“林海工惠”平台建设作为落实集团党委“我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抓手,纳入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重点项目。平台建设初期,集团工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从组织保障、资源调配、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主抓、职工参与”的共建格局。
为让平台真正贴合职工需求,集团工会赴先进企业考察学习数字化建设经验,深入各基层单位开展实地调研,通过发放问卷等方式,梳理出职工反映集中的“福利发放流程繁琐”“优惠信息分散”“服务响应不及时”等痛点问题。平台开发团队历经120天技术攻关,先后完成6次系统迭代,最终建成集“福利服务、优惠兑换、信息交互、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了“党委有要求、职工有期盼、工会有行动”的有机统一,让工会组织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有了数字化延伸载体。
从“流量”到“留量”,构建职工信赖的“数字家园”
13.4万人次访问量的背后,是职工对工会服务从“偶然关注”到“常态依赖”的转变,每一次页面刷新,都是职工对福利资讯的主动获取;每一次功能点击,都藏着对便捷服务的真切期待。这个数据不仅是“流量”的积累,更是“留量”的见证,是职工对平台服务的高度认可。
集团工会精心筛选226家合作商家,涵盖商超便利、餐饮住宿、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八大领域,形成半径3公里的“职工服务生活圈”。数据显示,平台上线以来,仅生活服务类核销就达4321次,为职工节省开支累计超万元,真正实现了把实惠送到家门口,把关怀送到心坎上。一位职工说:“以前找优惠要货比三家,现在工会把家门口的实惠直接送到了掌心,太便捷了!”
平台的“AI智能服务中心”板块更是成为倾听民意的“直通车”。上线以来,职工通过AI智能问答22.5万余条,涉及政策咨询、生活求助、建议反馈等各类诉求,实现了职工诉求“即时响应、高效处置”。
从“普惠”到“精准”,数字化变革破解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全流程线上化,让“秒申领”成为常态。“林海工惠”平台深度联动各级基层工会,构建起“节点关怀+日常服务”的精准化福利供给体系,用数字化手段破解传统福利发放“层层审批、线下跑腿”的痛点。
森工集团工会先后在平台推出会员生日蛋糕提货券、端午安康提货券、国庆中秋提货券等系列福利,累计发放金额达800万元。与传统模式不同,这些福利实现“券码生成、智能匹配、一键申领”全流程线上化,职工无需线下登记、无需层层审批,手机端“秒申领”后即可凭电子券码到店兑换。
大数据赋能,让服务供给“精准滴灌”。“平台推荐的健身中心就在我家楼下,工会会员还能享受5折优惠,太贴心了!”职工的由衷点赞,背后是“林海工惠”智能算法的精准发力。平台通过分析职工的地理位置、消费频次、浏览记录等数据,精准勾勒“职工需求画像”,让服务资源与职工诉求高效匹配。为保护职工隐私,平台采用“数据可用不可见”技术,所有个人信息加密存储,数据分析结果仅用于服务优化,让职工用得放心、用得安心。
从“满意”到“点赞”,职工获得感彰显工会工作新成效
据基层工会最新满意度调研显示,平台服务综合满意度达95.3%,其中“操作便捷性”“福利实用性”“响应及时性”三项指标评分均超96分。高满意度的背后,是一组更具说服力的“效能数据”:森工集团工会将福利发放周期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服务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小时,职工办事跑腿次数减少100%。用“数据跑路”代替“职工跑腿”,让服务效率加速;用“智能匹配”代替“盲目供给”,让福利精准落地;用“双向互动”代替“单向传达”,让工会与职工的心贴得更近。
如今的“林海工惠”,早已超越“工具”本身,不仅成为凝聚人心的“连心桥”,更成为数字化工会建设从“理念”到“实践”的生动注脚。
随着数字技术的持续迭代,森工集团工会将继续深耕职工需求场景,持续优化平台功能与服务供给,让“娘家人”的温暖通过指尖传递,让职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在“数字时代”持续升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