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颖慧:羊毛为媒,连接传统与未来
本报通讯员 王苗
在呼伦贝尔辽阔而寂静的冬日原野上,白雪覆盖万物,幻化出一个纯净的童话世界。对于非遗项目羊毛毡传统技艺传承人、牙克石市野雪艺术空间工作室负责人齐颖慧而言,这漫天的“野雪”与脚下生养她的草原,正是她艺术生命永不枯竭的源泉。她以蓬松羊毛为料,以指尖温度为引,用传承的技法细细塑形,让毡艺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出既古朴又灵动的奇幻光彩。
从画布到毛毡:一场宿命般的相遇
齐颖慧大学时期学习美术专业,在外写生期间,偶然被蒙古包外晾晒的羊毛毡所吸引,并结识了羊毛毡技艺传承人丁贵全。她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虚心请教,丁贵全见她真心热爱这项技艺,深受感动,便收她为徒,将家传技艺倾囊相授。
羊毛毡是游牧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已有上千年历史。制作一块传统的羊毛毡,需经历拔毛、抽毛、揪毛、弹毛、铺毛浇水、卷帘子、卷边、图案制作、洗毡定型和凉毡等繁琐步骤。
“我最喜欢羊毛,其次是丝,我觉得羊毛和丝就像南与北、东与西的融合。羊毛很有可塑性,在创作过程中,制作者像一个魔法师,可以加进艺术思维。”谈及对羊毛毡的理解,齐颖慧说道。
“野雪女巫”的诞生:自然与魔法间的自我
齐颖慧的野雪艺术空间工作室在牙克石市临街的一家店铺,旁边就是丈夫姜传峰的油画工作室。艺术的共鸣在夫妻间流淌,她将那些源自北方山林的灵感,融会贯通于自己的围巾、壁挂与衣物之中,她的羊毛作品在色彩、肌理与气韵上与之深深共鸣。 齐颖慧创立的原创品牌“野雪女巫”,其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野雪”源于北方寒冷而漫长的冬季,荒野上那片未被沾染的、纯净的白雪。它代表着呼伦贝尔大地的自然赠予,是灵感的本源。“女巫”则源自她对创作的认知——“大凡足够高深之技术,都与魔法无异”。在她看来,羊毛羊绒可以与很多材料结合,制作出无数新的、有个性的作品,这个过程如同巫师施展魔法。
品牌的精神内核,深深植根于北方的四季轮回。漫长冬季里的静谧与纯粹,短促夏日里天空中的飘逸与浪漫,都成了齐颖慧创作的系列主题。包容一切又纯粹至极的颜色——白色,逐渐成为“野雪女巫”系列的灵魂色彩。
非遗的当代转化: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为做好非遗传承后备力量培养,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经牙克石市文体旅游广电局实地核查、资料审核、综合评估等严格程序,正式认定野雪艺术空间为牙克石市首批市级非遗工坊。这标志着齐颖慧的个人艺术创作道路开启了新征程。
在工坊里,齐颖慧将传统羊毛擀制技艺与现代设计紧密结合,开发出众多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目前,“野雪女巫”旗下已拥有素描系列、调色盘系列、女巫系列等多种围巾,以及“冬天总在”“秋天没了”“夏天太短”等壁挂系列,还有帽子、抱枕、衣服、玩偶等丰富品类。值得一提的是,“野雪娃娃”获得了外观专利,原创玩偶“草原其其格”“雪枭”等也深受消费者喜爱。
作为传承人,齐颖慧对“传承”的理解是动态且开放的。她培训来自各地的羊毛毡爱好者,将技艺生根发芽,生动诠释了如何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非遗传承与市场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她看来,传承不仅在于守护和延续,更要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倾听羊毛的语言:细水长流的艺术修行
齐颖慧的作品曾在十二个盟市手工技能大赛上获得一等奖,更被意大利贝纳通“多彩中国”收藏并展出。她还受邀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米兰设计周等国际展会,带着羊毛毡技艺,从林城出发、走出草原、走向世界。
在她眼中,每一件纯手工制作的“野雪女巫”作品都有独特的灵魂。它们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情感的容器,承载着创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
她不求一鸣惊人,唯愿细水长流,做一个“与羊毛羊绒的对话者”。这份艺术的修行,是全身心的沉浸。
“创作时仿佛隔绝了世间喧嚣,整个人都沉浸在与作品的深度交流中。”齐颖慧说,“我要把对羊毛的理解融入设计,在不断尝试中观察纤维的变化,让每一件作品都有自己的表达。”
指尖与纤维的每一次触碰,都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技艺与艺术的碰撞。齐颖慧以初心为桥,连接起羊毛毡技艺的过去与未来,为非遗文化增光添彩,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绽放出更为璀璨持久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