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逗:为绿色事业挥洒青春
毕拉河林业局的刘逗是陕西人,2010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她在林区扎了根,决定为林区奉献自己的青春。
刘逗所学的专业是林学,便被分到了林业局资源林政管理处。看似是专业对口,而真正实践时就会发现理论与实际并不是一回事,这让刚出校门的她开始从头学起。
负责林政内业是刘逗的第一份工作,包括森调数据的录入、材料收集核查、林地档案整理归档等工作。森调内业是一项业务性非常强的工作,没有深刻领会政策理论,熟悉业务知识,就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为了适应工作需要和全面加强学习知识,更好地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她始终把学习当作做好林业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学习期间,她学会了林地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计算机录入、文件材料的分类、编目等具体工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她边实践边学习,遇到难题就虚心向单位领导及相关技术人员请教,努力寻求解决方法,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她很快领会了材料间的逻辑关系,掌握了材料分类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成为单位内业工作的骨干。
对于技术方面的学习,她更是认真,以前森调人员都是用手绘图,准确度低,刘逗为了数据更精准、更严密,她开始学习CAD绘图软件,自运用CAD绘图软件后,森调工作效率及营林生产工作的经纬度的准确性都得到了提高。2012年,她又开始钻研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先后多次去北京进行培训学习,多次主动提出深入山场现地,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为了能将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学深、学透,她还购买了视频学习光盘进行学习,努力把这项业务学好,学精。
刘逗在核对各管护林场上报的材料中发现,森林资源管护林场材料或多或少都存在相同类型的问题,即使把错误一条条地在菜单目录中列出,返回管护林场整改的材料收集回来后,还是存在类似问题,这就说明管护林场工作人员还没有熟练掌握运用电脑整理林地档案材料的技巧。她又与管护林场人员讲解林地档案的收集和归档要求,从各种材料制作字迹上的要求、数据的可靠性、签字盖章等手续是否完备、日期等具有法律效用的标识是否齐全,到书写材料、纸张和装订材料的要求、文体的收集、归档的范围等等,她都一一讲解,详细、耐心。
为了使他们更准确地把握业务标准和整改要求,她还亲自动手,实地为他们进行档案整理的操作示范。经过认真细致地指导,各管护林场的内业综合材料质量得到提高,达到归档要求,为有效推进林政工作进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农、林、牧业较复杂的毕拉河地区而言,林地、林政工作被人们形容为“得罪人的活”,因为开展资源巡护时,对于林地、林政问题发现后就要及时向森林公安局报案,还要移交给森林公安局,更要配合森林公安局做好调查,但为了保护好这片林地,刘逗却坚守着,她风雨无阻,不怕吃苦,更不怕得罪人。
如今,刘逗因吃苦耐劳的品质和钻研奉献的精神,已成为了毕拉河地区的技术引领人。记得2016年秋季国家林业局检查组到毕拉河,检查组人员无意中说了一个叫“奥维互动地图”软件,刘逗听后,回去便开始研究“奥维互动地图”软件APP,在有网络的时候将GIS系统内的卫片数据导入到地图上,利用奥维地图模拟线路取代传统线路图,即便是到没有信号、没有网络的地方也能显示影像,并且能了解打点地的数量,直观地了解现地情况。改变了以往资源巡护,只知道大概方向,找不到具体地点的困境。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财力、物力,降低人员、车辆及重复出工的安全风险。
刘逗开始研究这个软件,并在单位进行普及,对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手把手指导大家在地图上绘制线路图、下载地图、加载数据、记录轨迹、测量距离等学习和功能应用,现在,外业人员均可熟练将“奥维地图”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使用。也成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首个将奥维地图运用到2017年卫片疑似地块核实工作当中的林业局。通过使用“奥维互动地图”,提高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克服了林政检查巡护、森林外业调查情况复杂等不利因素,解决了林政巡护、外业森林调查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对传统方式地块核查进行了改进,对设计小班漏巡、漏调等现象有效规避。
□本报记者 杨丽英 通讯员 杨晓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