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深山以苦为乐 战前沿使命在肩 ———甘河林业局扑火队驻防北部原始林区侧记

来源:
2020-07-30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是我国最大的唯一集中连片未开发的原始林区,处在北纬52°N,山高林密,偏远无路、人迹罕至,地下矿藏丰富,是干雷暴频发的地区。5月20日,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林业局40名扑火勇士驱车460公里,正式进驻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乌龙干林场靠前驻防。
  “这里经常打雷,就是不下雨,那雷就像在人的头顶打!吓人得很。”驻防队员刘松涛谈及日常感受,就是北部原始林区“干打雷不下雨”的奇异现象,队员们没时间看北部原始林区迷人的景色,只期望雷声过后能下一场瓢泼大雨!
  “登上防火运兵车的那一刻,我就知道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这里虽然信息阻断、驻防条件恶劣,可我们不怕,我们将党旗插在驻防最前沿,保证圆满完成驻防任务!”林业局防火办主任刘万春铿锵有力的话语,始终响彻在苍莽的林海深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嘱托,保护这片绿水青山,是万千林业扑火队员及上百名指挥员鏖战火魔,护林守绿的拳拳之心,是社会各方戮力同心,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凝聚的强大合力。
  扑灭山火,刻不容缓;保护森林,势在必行。7月4日,乌玛生态功能区发生雷击火,前线总指挥部果断采取机降方式向火场指派扑火队员,甘河林业局40名驻防队员第一批空降进入火场,并采取“多点突破、分段夹击”的战术逼近火魔。
  “一进火场,我们就突击打了近2公里,一刻也没有耽搁。”今年44岁的扑火一中队队长张坤是一位扑火“少帅老兵”,谈及扑打山火他最有发言权。晚间扑灭,火魔俯首;白日复燃,狼烟四起。大多数扑火队员由于年龄偏大,都承受着体力、耐力和意志的极限挑战。队员们连续战斗了12个小时,没有一个人掉队。火场第一夜是最关键的时刻,队员们毅然肩负起看守火场的重任。火场地形复杂,队员们还要在山高林密的北部原始林区徒步巡查火场。有的队员脸颊被树枝划出了血痕,有的队员脚底板儿磨出了血泡,还有的被蚊虫叮了满身包,却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队员杨端义说:“打火时不觉得累,清理火场的时候靠在树桩下就能迷糊着,听到噼啪着火声音,又马上惊醒,随后投入到扑打余火的战斗中。”这是驻防队员灭火战斗中的很普通的一次,也是最紧张激烈的一次,相信原始林区的每一颗树木都会铭记。
  打火过后,与棕熊的“约会”成为了队员们饭后茶余的笑谈。在进驻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乌龙干林场后,做饭的大师傅刘利将新鲜的肉类放到河水中,一次他去河边取肉,正巧看到一头近400斤的棕熊趴在河边啃食猪肉,人熊相遇,刘利双腿已不听使唤,棕熊却边嚼食口中的猪肉,边淡定地看着刘利,转身缓缓消失在密林深处。刘利这才缓过神来,一口气狂奔到驻地。还有一次,棕熊一家“三口”造访驻防地,找队员集中埋掉的食物垃圾,在驻防队员的训练场地悠闲踱步,困了就在两个运兵车中间阴凉处小憩。还有一次,几位驻防队员打水,在河边与一头硕大的棕熊相遇,队员大声呼叫想吓跑这头棕熊,只见棕熊往后退了几步,一个趔趄歪坐在了河边,竟下意识用两只前掌遮住了眼睛,几名驻防队员慌不择路四散逃去,回到驻地后心有余悸地讲述了这次和棕熊的“约会”,引得众队员哄堂大笑……
  驻深山以苦为乐,战前沿使命在肩。每年的靠前驻防,都是一场务林人与火魔之间的较量,更是一次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颂歌。驻防人员每次扑打山火回到营地,总能听到山里的野禽发出的阵阵欢快的鸣叫声,似乎是在向捍卫森林的勇士道谢。
       □隋海涛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