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千里植此新绿 ———绰源森工公司赴金河远征造林工作纪实
来源:
2022-07-26
夏季的林区大地,山峦逶迤,林海苍茫。在这青山绿水间,绰源森工公司的7个基层单位、200余名职工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别样的“约会”。
南兵北调 共赴“绿色之约”
今年,国家发改委和林草局批复开展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态保护恢复综合治理项目,规划2022-2025年,完成293.16万亩生态修复任务,内蒙古森工集团9个森工公司参与远征造林工作。其中,绰源森工公司在金河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承担了1.5万亩的造林任务。
项目实施前,绰源森工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前往金河森工公司进行了实地踏查,查看了造林场地的地形、地貌和林间植被、灌木分布情况,并针对苗木运输、假植、栽植等工作进行调查,全面掌握了远征造林地块情况。6月4日,绰源森工公司利用植树造林的好时节,组织200余名干部职工奔赴700余公里外的金河森工公司,吹响了“远征造林大会战”的号角。
经过一夜的颠簸,造林队伍抵达金河森工公司造林现地,来不及休息队员们开始搭建帐篷、打防火隔离带……这里将成为他们近一个月内生活和“作战”的地方。
抢抓时机 全力推进造林
各支造林队伍深知只有在造林顶浆期内将树木栽植到土里,才能提高树苗成活率,他们抢抓一切时间,全力以赴进行造林。
在嘎拉牙林场造林场地,每天早上5点,苏格河林场的职工们就起床洗漱、吃饭,准备造林工具……临行前,每名职工的上衣口袋都是鼓的。“我们每天6点出发,天黑回来,每个人兜里都装了馒头、咸菜、火腿肠、糖块,中午就对付吃一口,这样就能缩短中午吃饭时间,抢抓工期,早一点完成造林任务。”苏格河林场副主任张德刚说。
来到造林场地,笔者看到队员们七人组成一组,四名职工在前面拿着割灌机打碎草皮,方便露出土层,另外三名职工手持栽苗工具,在地上扎出穴坑,随后把一棵棵从容器里剥出的树苗栽下、踩实。
而在距离金河森工公司100余公里的坤河林场密林深处,应急事务处造林队伍也奋战正酣。
造林地坡度太陡,运送树苗的拖拉机爬不上去,只能停在半山腰,职工们靠肩扛、手提,一趟趟把树苗运到山上。
“这里时常下雨,我们身上的衣服基本上没有干的时候,不是汗水就是雨水。雨后,蚊虫较多,下山回去时,每个人身上都得被咬10多个包。”刚把树苗送到山上的专业森林消防队副队长孙国栋告诉笔者。
机具改造 明显提高功效
为了高效开展造林工作,队员们还自主创新,改造了割灌机和苗铲工具。把割灌机原有的刀片,换成约20厘米长的长方形刀片,并在两端焊接了2颗约4厘米长的螺丝,打碎草皮变得更轻松。苗铲下面还焊接了一个大小能容纳一个容器苗的铁锥,用脚踩在铁管侧面的踏板,就能扎出个穴坑,更方便栽植树苗。
专业森林消防队队长刘湘波介绍,队员们在多年造林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自主创新,改造出了更适用林区造林的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造林场地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割灌机在前方打穴,打碎的草皮四处迸溅,被雨水冲刷后的土壤更加泥泞,泥土被甩的到处都是,大家的衣服都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但在后面坑穴里的一株株亮绿的幼苗却在接受阳光沐浴,迸发出勃勃生机。
荒山渐退,绿色渐浓。绰源森工公司远征造林的职工们守望绿色梦想,已栽植完成的66万余株云杉苗见证了这片土地造林绿化事业的新变化。一棵棵树苗,形成了一道绿色长廊,为金河林区大地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杨巍 初尧)
南兵北调 共赴“绿色之约”
今年,国家发改委和林草局批复开展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态保护恢复综合治理项目,规划2022-2025年,完成293.16万亩生态修复任务,内蒙古森工集团9个森工公司参与远征造林工作。其中,绰源森工公司在金河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承担了1.5万亩的造林任务。
项目实施前,绰源森工公司组织相关人员前往金河森工公司进行了实地踏查,查看了造林场地的地形、地貌和林间植被、灌木分布情况,并针对苗木运输、假植、栽植等工作进行调查,全面掌握了远征造林地块情况。6月4日,绰源森工公司利用植树造林的好时节,组织200余名干部职工奔赴700余公里外的金河森工公司,吹响了“远征造林大会战”的号角。
经过一夜的颠簸,造林队伍抵达金河森工公司造林现地,来不及休息队员们开始搭建帐篷、打防火隔离带……这里将成为他们近一个月内生活和“作战”的地方。
抢抓时机 全力推进造林
各支造林队伍深知只有在造林顶浆期内将树木栽植到土里,才能提高树苗成活率,他们抢抓一切时间,全力以赴进行造林。
在嘎拉牙林场造林场地,每天早上5点,苏格河林场的职工们就起床洗漱、吃饭,准备造林工具……临行前,每名职工的上衣口袋都是鼓的。“我们每天6点出发,天黑回来,每个人兜里都装了馒头、咸菜、火腿肠、糖块,中午就对付吃一口,这样就能缩短中午吃饭时间,抢抓工期,早一点完成造林任务。”苏格河林场副主任张德刚说。
来到造林场地,笔者看到队员们七人组成一组,四名职工在前面拿着割灌机打碎草皮,方便露出土层,另外三名职工手持栽苗工具,在地上扎出穴坑,随后把一棵棵从容器里剥出的树苗栽下、踩实。
而在距离金河森工公司100余公里的坤河林场密林深处,应急事务处造林队伍也奋战正酣。
造林地坡度太陡,运送树苗的拖拉机爬不上去,只能停在半山腰,职工们靠肩扛、手提,一趟趟把树苗运到山上。
“这里时常下雨,我们身上的衣服基本上没有干的时候,不是汗水就是雨水。雨后,蚊虫较多,下山回去时,每个人身上都得被咬10多个包。”刚把树苗送到山上的专业森林消防队副队长孙国栋告诉笔者。
机具改造 明显提高功效
为了高效开展造林工作,队员们还自主创新,改造了割灌机和苗铲工具。把割灌机原有的刀片,换成约20厘米长的长方形刀片,并在两端焊接了2颗约4厘米长的螺丝,打碎草皮变得更轻松。苗铲下面还焊接了一个大小能容纳一个容器苗的铁锥,用脚踩在铁管侧面的踏板,就能扎出个穴坑,更方便栽植树苗。
专业森林消防队队长刘湘波介绍,队员们在多年造林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自主创新,改造出了更适用林区造林的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造林场地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割灌机在前方打穴,打碎的草皮四处迸溅,被雨水冲刷后的土壤更加泥泞,泥土被甩的到处都是,大家的衣服都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但在后面坑穴里的一株株亮绿的幼苗却在接受阳光沐浴,迸发出勃勃生机。
荒山渐退,绿色渐浓。绰源森工公司远征造林的职工们守望绿色梦想,已栽植完成的66万余株云杉苗见证了这片土地造林绿化事业的新变化。一棵棵树苗,形成了一道绿色长廊,为金河林区大地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杨巍 初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