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十七载通信路匠心守护“生命线”

来源:林海日报社
2025-11-12

□本报通讯员 于浚哲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海深处,通信线路是连接林区与外界的“生命线”,更是保障森林防灭火、生产调度的关键纽带。克一河森工公司综合服务中心内线班班长刘岩,便是这条“生命线”的守护者。17年来,他从对通信业务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长为技术过硬的“排头兵”,用汗水与坚持,在林海间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通信保障屏障。

2011年,刘岩承担了通信线路改造任务。在一根陈旧的木制电线杆下,他攀登至梯子顶端,打算将线路架设得更高。前期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就在他系好最后一根捆绑绳索,准备收尾的关键时刻,那根老化的电线杆忽然倾倒,他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便随梯子一同坠地。同事们立刻赶来查看,他咬着牙关,忍受剧痛低声说:“脚无法动弹。”同事们把他送到医院后,检查显示他的脚部骨折。领导叮嘱他在家中静心休养,但刘岩躺在床上,始终牵挂着线路维护的复杂情况。

他给同事们打电话,请求他们送来日常使用的业务手册、设备图纸以及笔记本。在养伤的90天里,床头堆积着资料,他不仅重新整理了以往的故障案例,将其编辑成册,还细致地在新型设备说明书上标注要点,向同事传授线路排查技巧。尽管身体受限,刘岩始终将通信保障的责任铭记于心。

刚参加工作时,刘岩对通信保障业务一窍不通,连最基础的工具使用都很生涩,看着满是线路的设备图纸,完全摸不着头绪。为了跟上进度,他每天下班后查资料、看教学视频,把关键操作步骤记在笔记本上,第二天带着本子到现场对照练习。遇到不懂的技术难题,就趁着午休找老同事请教,连拧螺丝的力度、接线的顺序,都要反复琢磨直至熟练。17年间,他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用坏的钳子、螺丝刀堆在工具箱的角落,有的钳口崩了口,有的手柄被汗水浸得发乌———这些工具都是他努力钻研、精益求精的“见证者”。

2020年,刘岩代表克一河森工公司参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信息中心通信设备技术比武大赛。比赛现场,面临设备故障排查、线路搭建等多个环节的考验,他始终沉着冷静,手上动作又快又准,凭借熟练的专业技能,荣获了三等奖。

今年4月,山上70公里处的通信基站突然信号中断,此时正值防火关键期,信号中断直接影响火情监测与应急调度。刘岩接到消息后,抓起工具包登车直奔现场,一路顶着狂风驶向基站。抵达现场后,他迅速拿出检测设备排查,很快锁定故障大致范围,顺着光缆一步步在荒坡上搜寻,最终发现光缆是被放牧的牲畜踩断的。他立刻取出熔纤机准备维修,可室外的低温让设备灵敏度骤降,寒风吹得光纤线飘起来,刚熔接完就出现新断点。刘岩不慌不忙,先把熔纤机抱在怀里捂了捂,又找了块避风的岩石挡住风,即便双手冻得发红,仍稳稳地捏着光纤,反复调整角度、精准对接,终于在第7次熔接后成功修复。看着基站信号重新亮起,他终于松了口气,而此时他的双手已经冻得发麻。

从青涩学徒到技术骨干,从病床钻研到风雪抢修,刘岩的17年,是与林海通信线路共生的17年。他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一次次挺身而出的担当,让“通信保障”成为扎根在林海间、镌刻在行动里的初心。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2024年刘岩被内蒙古森工集团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如今,刘岩依旧带着那套磨旧的工具,穿梭在林区的通信线路间,用匠心守护着林海的“生命线”。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