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脑炎的预防与治疗

来源:绿网
2019-05-31
       ———访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韩淑祯
       进入五月,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终于从漫长的冬眠复苏,草木萌芽,杜娟绽放,大地披上一层新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美丽的景色吸引人们前往森林草地踏青游玩,尽情享受大自然无私的馈赠。然而,在这美丽之中却有着一股潜在的“危胁”让我们不容忽视,它就是蜱虫,俗称草爬子。
       因为被蜱虫叮咬会患很多疾病,在大兴安岭林区,最常见的就是森林脑炎,因此在林区,蜱虫往往让人闻之色变。那么,蜱虫究竟怎么传播病毒?森林脑炎是什么样的疾病,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内蒙古林业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韩淑祯。
       记者:韩主任您好,林区的蜱虫主要有哪些种类,传播哪种病毒?
       韩淑祯:现在蜱虫有很多种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蜱虫类型以全沟硬蜱为主,它主要携带的病毒就是森林脑炎病毒和伯氏疏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主要导致的疾病就是我们说的“莱姆病”,所以大兴安岭林区蜱虫叮咬人群发病也以这两类为主。莱姆病早期会出现皮损,表现为环形红斑,之后能出现关节的损害,最后会出现神经系统损害。伯氏疏螺旋体对青霉素敏感,且病程较慢,所以用青霉素对症治疗效果较好,不易危及生命。被蜱虫叮咬后,患森林脑炎的患者多,患莱姆病的患者比较少,其他地区如河南的蜱虫还携带布尼亚病毒等。
       记者:森林脑炎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
       韩淑祯:森林脑炎是一种由蜱虫传播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致病原为森林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属于嗜神经病毒,主要是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以它的临床表现是脑炎的症状。
       记者:被蜱虫叮咬一定会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吗?
       韩淑祯:不是的,不是所有蜱虫都带森林脑炎病毒,蜱虫带毒率很低,只有千分之几。被携带病毒的蜱虫叮咬后可能会感染病毒,蜱虫作为传播媒介,就像一个“搬运工”,它叮咬“宿主”,如老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后把病毒储存在唾液腺里面,再通过叮咬传播到人的血液里。
       即使被带病毒的蜱虫叮咬,感染了病毒,也不是每个人都发病。在免疫力比较好的大多数正常人来说,会发生隐性感染。所谓的隐性感染,就是病人没有任何的症状,可能只会出现一些虫咬性皮炎,皮肤局部有反应,但病人没有发烧、头痛、瘫痪等脑炎的表现。只有少数人会出现森林脑炎显性感染。
       记者:患森林脑炎会出现哪些症状呢?
       韩淑祯:一般把显性森林脑炎分为轻、中、重三型,分类标准是按照由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参与制定的 《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 进行,这个标准于2002年6月由国家原卫生部颁布实施。轻型的患者表现为头疼、发烧,全身乏力等,因其症状不太典型,叫非特异性症状,因感冒也会有类似的症状,所以很多患者早期的时候会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迟就诊。中型的患者除了头疼、发烧,全身乏力等症状外,还会有脑膜受累的表现,比如说头疼非常剧烈,出现脑膜刺激征,就是常说的脖子硬、颈抵抗、有的人还会出现肢体瘫痪等。如果出现呼吸肌受累、颈部肌肉受累或者出现严重的肢体瘫痪,这就是重型的患者,重型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这些症状中最严重的是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病人觉得呼吸费力、胸闷、咳嗽没有力气等,医生会发现病人呼吸频率增快、呼吸幅度变小,易危及到病人生命。重型患者常伴有颈部肌肉的瘫痪、上肢近端无力明显,也就是说手抓握的力量是好的,但上臂无法抬起。所以,一旦出现颈部肌肉或上肢肌肉瘫痪,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诊。
       记者:森林脑炎该如何治疗,会留下后遗症吗?
       韩淑祯:森林脑炎有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3周,且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潜伏期越长病情越轻。对于轻型患者不必过于紧张,要给予对症治疗,一般给予抗病毒、抗感染类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中重型的要给予免疫治疗,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是人血丙种球蛋白的静点; 另外一种免疫治疗方法就是用恢复期病人的血清,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清疗法”。但是因为血清资源的获得非常困难,加之血清的置备和长期储存等因素,其治疗的及时性受到了限制。因为森林脑炎属于病毒型传染,所以对于中重型患者给予免疫治疗以外,还有抗病毒、抗感染、加强营养、防治并发症等相关治疗。如患者出现了呼吸肌受累,要及时查血气分析,避免病人因为呼吸肌受累导致缺氧,甚至对神经系统、多脏器造成严重损害。对于轻型患者基本不会留下后遗症,但中重型患者易留下后遗症,比如说肢体瘫痪、呼吸肌无力、癫痫、震颤,甚至是智能障碍。
       记者:森林脑炎的死亡率有多少?
       韩淑祯:内蒙古林业总医院每年皮咬伤收治1500例左右,住院患者300多例,确诊为森林脑炎患者大概有150—200例,重型占10-15%左右。文献报导森林脑炎的死亡率是20%左右,而内蒙古林业总医院20多年院内病历的统计显示死亡率是2%—3%。
       记者:森林脑炎该如何预防呢?
       韩淑祯:在林区,森林脑炎在春夏季发生,预防很关键。最主要就是要预防被蜱虫叮咬和接种森林脑炎疫苗。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疫苗的接种,一般适用于长期在林区作业的人群。而对于非长期在林业作业的人来说,可以采取一些物理预防方法:进入森林草地时,可以穿“五紧”服,即领口、袖口、脚口紧的服装;女士可以头发整理起来,衣物选择比较光滑、不易附着虫子的材质,尽量减少在灌木丛、森林、草地长时间的坐卧;在森林草地停留后离开,要及时检查身上,最好是及时更换衣物、洗澡,这样可以把附着在衣物上的蜱虫及时清理,因为蜱虫有个特点,它先附着在你的衣物上,然后爬行到温暖、潮湿、柔软的地方,比如耳后皮肤、颈部、腋窝、腹股沟以及会阴部,进行叮咬。还可以喷洒驱蜱剂、驱蚊驱虫喷剂,这样喷雾制剂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不能说喷了就能百分之百的预防。野菜上也易附着蜱虫,采摘野菜时也要防止被蜱虫叮咬。
       记者:被蜱虫叮咬后该如何处理?
       韩淑祯:被蜱虫叮咬后民间有很多土办法进行处理,比如用火烤用烟烫,但这样的办法很多处理不得当,会导致蜱虫的口器残留在皮肤里,易导致感染。应及时上医院进行专业处理,并通过皮肤镜查看是否有口器残留在皮肤里。如果叮咬后病人没有任何症状,皮肤处理得当,可以在叮咬10天左右到医院做血液化验,即森林脑炎抗体检测,如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患者还需进行密切观察,如出现发烧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记者:请介绍一下内蒙古林业总医院蜱传疾病研究方面的情况?
       韩淑祯:2003年内蒙古蜱传疾病研究所批准成立,为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做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这十几年,我们做了很多临床基础研究,也获得了内蒙古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多个奖项,同时,我们医院还是内蒙古民族大学的科研创新团队,主要的研究内容也是蜱传疾病。2016年,内蒙古林业总医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签订“蜱传疾病科研合作项目”,成立了蜱传疾病联合实验室,建立资源共享机制,2017年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夏咸柱院士建立蜱传疾病院士专家工作站,开辟了蜱传疾病领域研究治疗新途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新型的病毒、检测森林脑炎病毒的变异、森林脑炎动物模型的造模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检测森林脑炎病毒,检测新的病原微生物,为患者探索更好的治疗手段。(本网记者 郭卫岩 通讯员 叶桐)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