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图里河林业公司以规范化精益化管理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合规筑基提效能 精细为纲谋长远

来源:林海日报社
2025-11-05

□本报通讯员 涂艳玲

今年以来,伊图里河林业公司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大胆闯、坚决改、勇于试,以合规化筑基、精细化赋能,形成了制度成果,打造了示范样板,总结了成功经验。“三项制度”改革优化、薪酬分配机制创新、苗圃试点示范引领、财务管控提质增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如同强劲的东风,为伊图里河林业公司绿色高质量发展扬起了风帆,推动公司在改革发展的浩荡潮流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

思“破题”之策:制度先行夯实合规管理“压舱石”

合规是发展的前提,效能是合规的目标。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东说:“我们将合规管理贯穿经营发展全过程,以合规强管理、以合规提效能,持续深化合规建设,推动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组织架构,夯实合规管理根基。该公司成立法治与合规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域合规管理工作,明确委员会决策、监督、协调职能,建立“党委领导、委员会统筹、部门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完善制度体系,筑牢规范运行防线,以“制度管人、流程管事”为核心,开展制度体系全面优化升级。修订公司章程,明确合规经营核心原则,制定《合规管理制度》和合规管理“三张清单”,即“重点岗位合规职责清单”“重点流程节点清单”“重点领域违规风险清单”,形成常态化、动态化合规风险识别、评估与预警的闭环管理。同步更新合同管理、财务内控等20余项配套制度,形成覆盖全业务的制度矩阵。建立制度动态更新机制,将风险防控融入日常工作每个环节;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生态保护新规,及时修订完善操作规范,确保制度与法律法规、行业要求同频同步。

规范采购流程,打造阳光运行模式。该公司聚焦采购领域合规建设,构建全流程阳光采购体系。建立“需求申报—资质审核—公开竞价—履约验收—资金支付”闭环流程,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采购信息全公开、过程全留痕、结果全公示。设立采购合规审查岗,对供应商资质、竞价流程、合同条款等进行前置审核,重点防范围标串标、利益输送等风险。推行采购结果公示制度,通过公示栏等渠道公开采购信息,接受全员监督。

扎紧“钱袋子”,护航合规发展。该公司财务部实行精细化管理,以“制度管钱、流程管事”为主线,构建全流程财务管控体系,为合规经营装上“安全阀”。推行“零基预算+”核定模式和“收支两条线”全面预算管理,将费用指标细化分解至部门、岗位,严控计划外支出。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车辆使用费等日常可控费用,采用“定额包干”与“专项攻坚”相结合方式,实现“无预算不支出”,有效提升了各单位、各部门的自主节约意识。2025年可控成本费用压降基数为844万元,压降额度为42万元。截至目前,可控成本费用较去年同期降幅18%,“三公”经费降幅11.43%。

实行财务核销线上审批和智能化管理,将公司财务软件进行优化,完善财务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和协同。设立温河分公司结算中心,实现“资金统管、账务集中”,通过财务共享平台实时监控各单位收支情况,资金周转效率提升。由公司纪委牵头对重点项目、物资采购等关键环节开展“小切口”监督,对合同签订、资金拨付等实行“双人复核”,合同履约率达100%。

培育合规文化,凝聚全员行动自觉。该公司以合规文化浸润人心,推动合规理念内化于心。开展“合规宣传月”活动,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法规解读、案例警示,制作合规宣传展板,张贴海报,让合规知识“抬头可见、驻足可学”;举办《内蒙古自治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专题培训,覆盖员工800余人次;建立合规考核与激励机制,将合规履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营造“人人讲合规、事事守规矩”的浓厚氛围。

寻“解题”之法:精益管理激活提质增效“新引擎”

“在苗圃干活,一年下来能多挣一万多元呢!”伊东经营管护中心(中心苗圃)员工李志强难掩激动,“现在大家有干劲,干得多、挣得多,只要肯付出辛苦,就会有可观的收入。”

该公司通过试点先行、典型示范,将伊东经营管护中心(中心苗圃)、综合服务中心作为试点单位,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企业功能定位相匹配的市场化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管理体系,推动用工结构更加优化、人员配置更加高效、激励机制更加健全、收入分配更加规范,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伊东经营管护中心(中心苗圃)全面抓好种苗培育,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育苗量、成活率、出圃率等指标,在保障公司各项森林经营任务所需用苗的同时,面向市场提供商品苗木销售,逐步市场化运营,探索“承包经营+超额分成”模式,将精细化管理延伸至产业端,推动苗木培育从“粗放式种植”向“集约化经营”转型。

综合服务中心(退休职工管理中心)在车辆维修、油脂消耗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公司精益管理示范点。通过绘制当前状态图,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采用价值流分析、5S管理、看板管理、全面生产维护、标准化作业、PDCA循环等工具和方法,针对日常工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让管理更科学、作业更精准、效益上水平。

“现在通过手机随时可对文件进行批示、签字,将流程缩短到了1至2个工作日,实现了紧急文件当天办结的理想效果。”公司办公室主任刘旭然介绍说,利用智慧林业系统,将技术手段与流程优化相结合,公文运行更加规范、高效、精准,有效提升了办公效率。

该公司全面推行“智慧林业、数字森工”信息化平台应用,将文件签发、传阅、公出命令开具等多数行政审批事项转为线上办理,让“信息多跑路、人员少跑腿”。组建数智网络、机械维修等5个兴趣小组,发挥188名青年员工生力军作用,为企业注入“新思维、新方法”的鲜活力量。森林调查设计大队自主研发森林资源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原本需1个月完成的内业工作缩短至几分钟,误差率从15%降至3%以下。借助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 S)开展草地踏查,精准掌握温河生态功能区草地植被覆盖度及饲草等级分布,为科学收割、精准销售提供数据支撑。智慧化手段的应用,降低了人工巡查、粗放管理的成本,通过数据驱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探“答题”之道:深化改革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改革就是要以自我革新的精神,构建更加精简高效、充满活力、灵活自主、富有特色的市场化管理运行机制,激发发展新动能。”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段永清介绍说,公司下大力气推进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打破了“铁交椅、铁饭碗、铁工资”的传统桎梏,“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人员能进能出”的常态化管理体系全面落地,干部员工干事创业热情持续高涨,交出了一份充满活力的改革答卷。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该公司优化调整组织架构体系,实现扁平化管理。压缩管理层级,公司机关部门由原22个合并调减为18个,核减率为18.18%。公司基层单位由原21个优化调整为9个,核减率为57.14%、科职数核减率为12.5%、一般管理人员核减率为18.15%,实现“瘦身健体”。撤销场级管理层级,推行“公司—管护中心”二级管理模式,管理效率提升40%以上。

健全人才培养激励体系,推行竞争上岗,锻造年轻化干部队伍,完成89个科职岗位竞争上岗。注重年轻干部培养,通过轮岗、挂职锻炼积累经验,着重选拔任用优秀大学生员工,优先考察在专业领域表现突出且具备管理潜力者,目前“90后”科职干部占总数的6.09%,“80后”科职干部占总数的50.43%;科职干部平均年龄由组织机构调整前的46.1岁下降到42.68岁,逐步推动干部队伍向年轻化、高学历群体转变,实现“职得其人、人尽其才”。3名优秀大学生员工在管理岗位上历经锻炼,逐步成长起来。该公司注重发挥专业能力突出人员的优势,通过系统评估与针对性培养,确保他们的综合素质与领导岗位需求高度匹配,并为其适配四级中级职员的待遇标准。建立末位淘汰机制,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干部予以转岗或免职,形成“庸者下、能者上”的鲜明导向。

该公司以绩定薪,点燃实干激情,制定《优化薪酬体系分配实施细则》《岗位序列设置管理实施方案》,让“岗位管理”取代“身份管理”,让员工通过岗位业绩在岗位序列设置中找位置,以“打破大锅饭、拉开差距”为目标,构建“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薪酬分配体系,将考勤纪律与绩效考核深度绑定,让“多劳者多得、优绩者优酬”成为常态。建立“六定”岗位管理体系(定责、定岗、定编、定额、定员、定薪),将薪酬分为基础工资、绩效工资、津贴补贴三部分,绩效工资与安全生产、生态管护、产业发展等KPI(关键绩效指标)指标直接挂钩。设定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基础岗位、普通岗位,一线管护员工月收入差距最高达3000元,激发员工“抢任务、比贡献”的积极性。

该公司通过岗位价值评估,构建科学的岗位体系,使员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价值、劳动技能、责任目标和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着力拓展能力决定岗位、贡献决定薪酬的通道。明确规定绩效工资向森林防灭火、森林抚育等艰苦岗位倾斜,扑火队员、瞭望员、司炉工等岗位享受专项津贴,真正实现“干活有劲头、收入有盼头”。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