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一条森林铁路(下)
森林铁路的修建历程
林区开发必须路电先行,1953年,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决定在阿尔山林区修筑森林铁路,利用机械运输。这条森林铁路由伊尔施起,沿着哈拉哈河,经过许多高山峻岭和草甸洼地,一直伸展到长满一色落叶松的森林宝库——大黑沟,全线长达八十公里。
这条线路地形复杂,穿过原始林区、火山熔岩区、永冻土区和塔头沼泽区。但当时只有两个白俄时期的俄罗斯技术员,他们完全凭经验及战时的工程标准来施工,所以在27 公里处高架木桥还没建好就被冰排撞坏桥墩,在永冻地区的路堑,破坏了永冻土,造成了严重塌方,这就是当时建设者们面对的工作困难。
建设者们还面对着生活困难,大兴安岭地处高寒地带,年均温度零下3.5度,最低温度零下52度,一年有七个月是冬天,故有“岭积千秋雪,霜飞六月花”之称,六月雪七月霜的天气都有。当时人们住的是帐篷,初期住的是单帐篷,寒冷的冬天保温程度相当差,无论是作业所的办公室还是工铺,全是靠用大汽油桶做成的两三个炉子,设专门烧炉工整夜不间断地烧木柈子取暖,绝对不能停火。住两排木杆铺,睡觉只好戴着皮帽,在工铺里,工人白天作业被雪水浸湿的棉裤腿、鞋袜、手闷子,也全靠晚上挂在炉旁拉的铁丝上烘烤干,第二天才能穿戴。天太冷也没澡堂,洗不了澡,大家身上都长了虱子。吃的主要是粗粮,高粱米,窝窝头,很难吃上大米,由于交通不便,很难吃上蔬菜,职工形容是“吃水用麻袋,夏天吃干菜”。由于工作,生活都在野外,早晨是“小咬”,中午是“瞎虻”,晚上是蚊子,职工称是蚊虫“三班倒”,外业是塔头沼泽地,穿密林荆棘,啃干粮,所以许多职工都有关节炎和胃病。
经过近两年的修筑,1955年3月15日,这条内蒙古第一条森林铁路修通了,这是一条设备完善的森林铁路。它投入生产后,每年能运出三十万立方米以上的木材,供祖国经济建设需要。从1954年冬天开始,国家便由东北双鸭山、汪清、天桥岭等森林工业局先后调了大批行政干部和技术人员,参加管理这条铁路。1955年3月2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内蒙古新建一条森林铁路》的消息。这一年,《内蒙古第一条森林铁路通车》也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当时东北、内蒙古森林工业对国家贡献是很大的,1954年3月,毛主席还为东北森工劳模大会发来贺电:“祝贺你们在森林工业生产中所获得的成就。……你们在恢复与发展东北森林工业和供应国家与人民需要的木材工作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