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林村的建立
营林村的方针是: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开展多种经营。他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企业下达的计划,合理地管理和组织生产。主要是经营管护好现有森林,有计划地进行采种、育苗、造林。营林村的规模本着有利于组织生产和有利于团结的原则,一般每个营林村20到30户,营林村面积(包括有林地、宜林地、宜耕地)34公顷左右。营林村的成员: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林业企业职工,退职退休工人,职工家属,职工子弟,林区社会居民,都可以参加营林村。还作出了关于建村经费、生产管理、积累与分配、财务管理、劳保待遇、生活福利设施及政治思想工作等项规定。
1961年9月,根河林业局在潮查林场三车间地区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营林村,把3000公顷的森林面积划归20户经营。由于明章同志任村长。
1963年11月5日,林业部发出《关于扩大营林村试点的通知》。通知指出:自1961年刘少奇主席视察东北内蒙古林区工作时提出建立营林村以来,试办营林村工作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进一步积累经验,要求各林业局在1963年冬至1964年春试建1~2个营林村。营林村是全民所有制的经济组织,按人民公社办法经营管理,作为国有林区营林的基层事业单位。
曾参与国家主席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和时任林业部部长罗玉川等领导来林区视察时的安保工作的郭瑞华回忆,1964年,林业部第一副部长罗玉川到根河林业局视察。在三车间营林村,罗部长认真听取了营林村党支部书记、村长的汇报,他不厌其烦地提出一些问题,营林村的人数,村民的收入,生产生活情况,植树造林,护林防火等情况。随后,他又走访了几家村民,询问他们生活情况,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要求和对营林村的建设。罗部长面带笑容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临别时,他对村干部和村员说:“营林村是一个新鲜事物,你们千万把营林村办好,营林村是刘少奇主席提出的,这一创举是依靠群众发展林业生产力,以保证青山长在、永续作业的一条新路。”接着他又上山看林木生产情况和抚育伐作业情况。
在回程的车上,罗部长对马锡山局长说:“老马呀,营林村不是围墙企业,不能叫车间营林村。”马局长随之向部长求援:“罗部长,你给起个名字吧”。罗部长当时没有表态。车到局食堂罗部长饭前洗手时,边洗边对马锡山局长说:“老马,你看就叫百林茂营林村怎么样?就是百林茂盛的意思。”马局长兴奋的说:“好!就叫百林茂营林村”。第二天林业局就下文把三车间营林村改为“百林茂营林村”。
罗部长视察营林村走后没有多久,林业部就做出了“关于在国有林区建立营林村的决定”。
根河林业局于1965年春,向刘少奇主席书面报告了营林村的建设和阳坡造林的情况。7月,林业部党委下发了《关于在国有林区建立营林村的决定》和两个附件,即《国有林区建立营林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营林村建村经费开支标准的具体规定》,全国掀起了大办营林村的热潮,到1965年年底,在东北、内蒙古林区办起了89个营林村。这时,林区内各林业局共组建了39个营林村,1393人在营林村内工作生活。
营林村对科学地经营森林,改善职工家属生产生活条件,安定林区社会秩序,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营林村被当成刘少奇的“黑营林村”被砸烂取消。林区很多村民被遣散,生活无着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些村民才被收回做了妥善安置。
(王宇新根据史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