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产工业的兴起与建设
1959建成初期是联合厂的一个车间,1962年10月与栲胶厂分开,成为独立的制材厂,1964年又合并。1994年把制材分厂一分为二划归莫尔道嘎、金河林业局管理后,1997年和1998年先后停产。1998年向牙克石市人民法院申请破产。
1958年,国家计委批准筹建根河制材厂,1968年林业部批准续建工程,1974年建成投产。根河制材厂的前身是临时性的圆锯加工厂点,以拖拉机引擎为动力,生产企业自用材。建成投产后几次与局贮木场合并,1997年又合并到人造板厂。1984年完成局部改造后年生产能力达到4万立方米。
1959年,黑龙江省圣浪制材厂的一条带锯设备工组迁到克一河,在原简易加工的基础上筹建克一河制材厂。1976至1979年与局贮木场合并为贮制场,1982年进行技术改造,1983年开工。
甘河林业公司制材厂。1958年,筹建甘河制材厂,1959年完成主车间土建,以后陆续安装带锯设备,1967年正式投产。甘河制材厂是甘河纤维板厂的配套项目,以生产锯材为主,其剩余物用作纤维板原料。1971年与纤维板厂、热电厂合并为甘河木材综合加工厂。
1959年,吉文制材厂开始圆锯制材。1969年从图里河制材厂调入报废带锯机,修复后开始带锯制材。1982年进行技术改造,1983年动工,1987年完成。改造完成后一直未投入生产。
林产工业生产设备
圆锯制材。始于1949年,盛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初期的圆锯被称为“火锯”,由一台座机带动圆锯割制木材。1956年林区用于圆锯动力座机的苏联产C———80型柴油发动机多达28台,到1960年达到顶峰。圆锯制材对于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是个历史性转折,但也只是在锯割上用机器代替了人力,其他生产程序还得靠操作者手工完成。当时的“火锯”由于锯片材料质量差,转速低,加之锉锯技术粗糙等原因,造成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木材浪费十分严重。安全性能也不好,生产事故频出。
70年代以后,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圆锯设备才得以不断完善,不但设备本身精度高、质量好,种类也很全。从锯片数量上,有单片锯、双片锯和多片圆锯机。从工艺上有万能圆锯机、直线移动式圆锯机、吊截圆锯机。林区普遍用单圆锯作纵剖式截断,用双片圆锯裁边,少数用吊式截锯截断。由于圆锯构造简单,价格相对低廉,便于维修和保养,在林区一直受到广泛应用。
带锯制材。1958年,林区开始注重带锯制材,此后带锯机逐步取代圆锯机而成为林区制材工业的主要设备。林区最早的带锯设备是日伪时期留下来的,共有12台,主要分布在联合厂和阿尔山、克一河、乌尔旗汉等林业局的制材厂,有的至今还在使用。“大跃进”时期的带锯设备数量多、品牌杂、质量差。1960年规模较大的制材厂就有20多家,小规模的几乎遍布林区,使得当年锯材产量达到92.5万立方米。随后在国民经济调整中多数制材厂下马,主要带锯设备集中在“八大制材厂”。
林区早期带锯操作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低,50年代进锯基本靠“肚皮拱”,60年代出现人力跑车进锯,70年代以后大带锯跑车普遍采用机械拖动方式。但毛料和板皮板条以人力运输为主,机械化程度仍然不高。经过“七五”至“八五”期间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后,车间内物料流动也基本实现传送链、辊台或皮带输送,机械化程度有很大的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和作业条件有很大改善。
框锯制材。除带锯、圆锯外,还有框锯机(也称排锯)。联合厂1990年技术改造由信阳购进两台425型框锯,用于定制锯材的专业化生产,如汽车材。这是林区仅有的2台框锯。
林产工业生产工艺
手工生产。1949年前,没有机械设备,产品单一,也没有规范的生产工艺。生产的方材只是按要求的规格用斧子、刨、锛大致砍成。戗锯生产板方材时期是在原木端头大致确定下锯位置,产品规格与要求的尺寸相差甚远。
火锯生产。解放初至1955年,使用的圆锯是靠柴油座机带动运行的,只有锯割靠机械实现,其他工序都由人工完成,生产工艺十分简单。在原木进锯时主要靠操作者的经验按锯制材种的规格要求,大致确定第一道锯口的位置,然后再顺序下锯。锯割质量差,劳动强度高,安全没有保障。火锯制材一直延续到60年代。
圆锯生产。1956至1960年,林区锯材以圆锯生产为主。这个阶段圆锯设备质量有了改进,作业场地也由原来的露天作业改为在简易厂房内操作。生产工艺开始有了雏型,改变了以往的单机作业方式,用3至4台圆锯配置成简易工艺流程:原木锯解———毛方锯解———板皮锯解———裁边截断———分选———存贮。
长线制材工艺。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带锯制材已成为林区制材的主流,其生产工艺以联合厂、甘综厂和阿尔山、图里河、克一河林业局制材厂为代表,以苏联制材工艺为蓝本,均采用1:3的长线工艺。长线工艺也称一锯多带工艺,即由一台跑车大带锯带1台主力锯、2台板皮锯。
短线制材工艺。70年代中期开始,在制材行业进行工艺改革,实行“短线工艺”。
(王宇新根据史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