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伐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来源:
2018-12-19

      每天早6时30分,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森林经营处003小队职工王铁昌带着午饭准时来到离家不远处的乘车点,和工友们坐车去好里堡林场的森林抚育作业地。入冬以来,王铁昌和工友们辗转了2处作业场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为森林抚育奔忙。
      “停伐前,我们爬冰卧雪,拿着油锯伐木头,停伐后,我们依旧拿着油锯、斧头在林间作业,不同的是如今为了养护这片林子。”王铁昌一边用棉手套擦着紧靠在身边的油锯,一边说着。汽车一路行驶在颠簸的简易公路上,远山、近林都被白雪覆盖,这片多情的土地,这片林海,记录着一代代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故事。
      2015年4月1日,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并于3月31日在根河林业局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举行了庄严的停伐仪式。伴随着轰鸣的油锯声,最后一棵树被伐倒,三代务林人擎起象征着崇敬与尊贵的蓝色哈达,奉献给大山森林,感恩大自然一个甲子的无私恩赐。“挂斧停锯”,伐木工人变身“森林卫士”,63年的木材采伐历史圆满落下帷幕,林区以生态文明建设脊梁的崭新姿态,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停伐仪式上,根河林业局原约安里林场803小工队油锯手王铁昌,代表林区万千务林人伐倒了林区全面停伐前最后一棵树。那一天,王铁昌早早来到停伐仪式现场,一直沉默地站在树林旁,与那棵系着红绸子的兴安落叶松,静静地等着停伐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从事了27年的采伐工作,王铁昌的思绪难以平静:“今天的心情特别纠结,既有对这份工作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王铁昌再次接受记者的采访,内心笃定。他说:“停伐对我们这代人有着很深的记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接父辈的班,延续着采伐工作,又见证了全面停伐,生态保护建设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业,我们更要守护好这片绿色。”
      多年来,林区的发展无不倾注着党和国家及各级领导的心血,林区的改革始终浸透着上级组织的关怀与牵挂。
      习近平总书记对林业和生态建设十分重视。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阿尔山林业局看望慰问林业职工,他指出,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
      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激励林区人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截止到2015年全面停伐,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木材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相比于木材采伐带来的经济价值,林区的生态价值更为重要,被誉为“北疆的绿色长城”、“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特别是天保工程实施后,务林人以崇高的绿色情怀创造出丰硕的生态成果,森林数量明显增加,森林质量显著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持续增强。
      如今,停伐纪念地已成为林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为世界各地的游客讲述着那段历史,也记录着林区转型发展的历程。王铁昌告诉记者,停伐仪式那天,他接受了十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停伐后也陆续有记者采访,每一次他都会带着记者们重返停伐纪念地,讲述停伐前的故事,林业工人停伐后的生活,并骄傲地告诉媒体:不采伐,林业职工的生活依然很好。
      根河林业局“新长征突击手”、“万米采伐能手”、林区“合理造材大比武”第一名……停伐前的荣誉已在王铁昌心中封存。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王铁昌更想用最淳朴的方式赢得新勋章:“我自打20岁参加工作就在山场一线,一辈子就和木头‘打交道’,如今50岁了,却还是舍不得这片大森林,今后会和工友们一起守护着这片大森林,一直到老。” (本网首席记者 赵佳佳 通讯员 张旭)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