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百万亩人工林的绿色传奇

来源:
2018-12-26

      立冬时节,置身于库都尔林业局鼻梁山下,只见巍巍群山绵延千里,棵棵茁壮的青松傲雪而立,似一幅深浅相宜的山水画作。茂密的山林间伫立着一座绿色丰碑,这是几代林区人用勤劳与智慧铸就而成,也见证着林区开发建设史上书写的一段绿色传奇。
      1995年,经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第五次更新普查、核准认证,库都尔林业局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61.2万亩,保存面积106.5万亩,成为拥有百万亩人工林的林业局。1996年7月,库都尔林业局实现百万亩人工林受到自治区政府的表彰奖励,并同意在库都尔林业局树立“百万亩”记功碑。同年9月18日,林管局、库都尔林业局举行揭碑仪式,时任林业部部长徐有芳为记功碑题词:“创千秋伟业,造百万亩林”,时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力吉为此题词:“植树造林,荫及子孙。”
      百万亩是多大面积?相当于10万个标准的足球场的面积加在一起,这庞大的数字背后,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不言而喻。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党支部书记游文革十分感慨,“库都尔林业局用40多年时间实现了人工造林突破百万亩的奋斗目标,获得国家、自治区的认可,这对库都尔林业局每一个职工来说都是巨大的鼓舞,这是林业局三代人,日复一日,一锹一镐,一棵一棵种植所造出的绿色奇迹,心里别提多自豪了!”
      作为库都尔林业局营林处更新种苗科的一名技术员,从1987年到1995年,游文革始终工作在营林一线,全面参与到林业局育苗生产和营造林工作中,“那时候林区公路不太通达,车停在公路边,进山造林主要靠步行,远一点的造林地得走上10多公里,我们秋天挖坑、冬季运苗、春季植树、夏季抚育。冬天山里的雪齐腰深,零下40多度上山运苗是常态,夏季身上的衣服每天‘湿半截’,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们对这个工作都非常热爱,每每看见健康成长的小苗,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游文革的父亲是老一辈务林人,在游文革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常去的苗圃大院和跟随父亲去过的造林现场。或许是儿时的成长环境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产生了影响,作为“林二代”的游文革对家乡的“林”有着深深的热爱,他在营林、资源岗位上一干就是31年,由于工作原因,他对林业局植树造林工作十分熟悉。“库都尔林业局从建局以来始终坚持采伐与更新并举、科学造林,注重提高更新造林作业质量。在森林经营中,我们采取‘造林多于砍树,要采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即采一棵树木要在附近区域栽二、三、五、十棵树苗,植树造林的面积要超过采伐的面积)的工作方法。同时,在多年探索中,技术人员通过对研究成功的HRC制剂、稀土元素以及商品林、母树林集约经营等成果的应用,使苗木产量、质量越来越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断提高。”
      翻看库都尔林业局的历史记载,一组数字展现了林业局的绿色印记:
      1956年至1967年人工更新造林总面积17.13万亩;
      1968年至1978年人工更新造林总面积15.66万亩;
      1979年至1987年人工更新造林总面积19.46万亩;
      1988年至1996年人工更新造林总面积54.23万亩,相当于前三个时期的总和。
      2009年清查数据显示,库都尔林业局人工林有效保存面积达到123万亩。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一代库都尔人秉承着生态保护建设的理念播撒片片绿色,这是将绿色视为生命底色的生动写照,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踏着先辈的足迹,库都尔人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征程,新一代库都尔人将继续用青春、热血续写兴安岭上的绿色传奇。 (本网记者 凌鹤闻)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