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忠魂保北疆
提起北部原始林区2002年的“7·28”大火,所有的管护局老职工都记忆犹新,这是管护局所有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2002年盛夏,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天气一直笼罩着北部原始林区,进入7月份近一个月滴雨未降,植被异常干燥,北部原始林区属干雷暴高发区域,7月28日晚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乌源林场、奇乾林业局温河林场、珠中林场等多地相继发生大规模雷击火,由于天干物燥,风力较大,起火地点处于深山腹地,火势迅速蔓延。从火灾发生到扑救全面结束,相继投入森警官兵5688人,林业职工参战达11000余人,受灾面积8062.38公顷。
此次火灾发生于无通行道路的原始森林,交通不便;且长期干旱使灭火水源短缺;地下火与地表火同时出现,尤其是森林里累积的腐殖层燃烧形成地下火,以致风力灭火机等现代化设备束手无策,只能依靠人工挖开腐殖层直至土层或岩石层,形成隔离带,才能有效控制地下火。
回想起当年的扑火场景,管护局职工姜野说:“当时气候条件非常不利,火场气温高、干雷暴频发、未有降雨、风力较大且风向多变,火场地表可燃物高达50厘米,石塘林、偃松林遍布,地形复杂,原始林区公路网密度极低,火场周边无公路,地面开进速度面,而飞机空投能力不足,扑火人员连日作战,风餐露宿,人困马乏,后勤保障供给极为困难。”
二号火场是“7·28”大火中最大的火场,面积达数千公顷,二号火场的合围,大大激发全体参战人员的斗志,其意义非同一般。当年,管护局森林消防大队中队长周明军和他的战友们就奋战在这片火场上。
“当年的森林消防大队那帮小伙子个顶个的棒!”周明军回忆起当年的战友们脸上不禁挂满了骄傲与自豪,“像风力灭火机手刘万贵,妻子刚刚分娩7天,他接到命令后没有任何犹豫直接归队进入火场,一干就是20多天;
在扑火中手部负伤骨节感染化脓,同事劝他下山,他说这点小伤没事儿,保证不拖大家的后腿,保证不给队伍抹黑。四班班长卢占山,当时正带着队员在原始林区修路,他和宋成峰、刘万贵、刘泉明四人最早发现火情,向局里汇报后第一批进入火场实施扑救。期间卢占山带领本班队员先后扑灭了几处火势凶猛的危险地段,不顾疲劳在缺少工具的情况下,连夜开设了一条3公里长的隔离带,令与他们合围的外局职工和森警官兵佩服不已。后来卢占山得了急性肠胃炎,一直没告诉任何人,我知道后强行给他‘押’回山下,可过了三天这小子又上来了。”
全体参战人员有的眉毛、头发烧焦了;有的胳膊上烫起了一串串水泡;有的指甲掀掉了,鲜血直流;有的鞋磨烂了,露出了脚趾;有的腿划破了,用布条一扎,继续投入战斗;有的发烧、腹泻、中暑,仍然转战各个火场与火魔展开了一次次殊死搏斗,经过23个昼夜的艰苦奋战降服火魔,在这片从未有过人迹的原始林中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火灾得到扑救,火灾后的防火投入更加有力。近年来,国家、自治区、管理局高度重视原始林区保护,先后斥资开展了一期、二期防火项目工程,修建了微波站通讯站、防火望塔,新修了防火公路和永久停机坪、蓄水池,购置了新式扑火装备及运兵车辆,使北部原始林区防扑火能力得到很大提升。特别是2017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了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火灾高危区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和前指指挥基地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大大改变北部原始林区防火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现状,全面提升管护局防扑火综合能力。
如今,北部原始林区森林管护局干部职工们依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铮铮林海忠魂,全力在林区北疆构筑起“绿色长城”。( 本网见习记者 李鹏飞 通讯员 张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