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才:职业变了,生活更好了
在侯春才家里,一张照片挂在最醒目的位置,照片是在2015年3月28日这一天,侯春才和工友伐倒图里河林业局最后一棵树,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
1952年10月10日,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部批准,图里河森林工业局正式成立,并实现当年定点、当年开发、当年投产。来自五湖四海的开发建设队伍,纷纷背着行囊,来到这里,爬冰卧雪,栉风沐雨,源源不断地把栋梁之材,运向祖国四面八方。也就是在那一年冬季,侯广海背着行囊,来到图里河,1956年,参与了库都汗林场的开发建设,并定居在那里。
“父亲从‘开沟’就在山上赶牛马套子,直到1983年他退休。”侯春才回忆说。
被誉为“林海之源、大岭之根”的图里河林业局,见证了林区开发建设的历史,几代务林人秉承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为林区开发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为共和国的发展建设书写着壮丽的诗篇,林区开发建设者走进中南海,受到了共和国主席、总理的接见,把“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传遍祖国的每个角落。
1983年,年仅17岁的侯春才在库都汗林场参加了工作,成了一名畜力集采工。1990年,他拿起了油锯,正式成了一名伐木工,直到禁伐。“那时候油锯手都需要有师傅带,我跟了一个师傅一个冬天,就摸到了窍门,第二年就开始自己使锯了。”说起自己的伐木经历,侯春才颇为激动。
2003年,因机构调整,库都汗林场撤销并入开拉气林场。2009年,开拉气并入图里河林场。这时的侯春才,感觉出了山里的变化,也感到了迷茫,“过去采伐的树都是大树,我们都叫孤个子,后期采伐的都是中幼林了,大的都没了。都是小崽儿了。”
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2015年的3月28日,随着最后一棵樟子松的倒下,图里河林业局提前三天全面停伐,“挂斧停锯”。63年来,图里河几代务林人用辛勤的汗水,为建设国家贡献力量。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611万立方米,各类林产工业产品200万立方米,累计完成各项国家上缴3.46亿元。
作为油锯手的侯春才,伐倒了一生中最后的一棵树。
2017年,图里河林业局在林区率先试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新体制,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新体制的引领下,图里河林业局全面开启了生态保护建设、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征程。
放下了油锯的侯春才,有了新的职业,在图里河国家湿地公园当起了厨师,工资不仅没少,旅游旺季还有奖金。他不用再在山里一住就是大半年,“往年冬天都是在山上,如今天天能回家,能多陪陪家里人了。”侯春才对现在的工作生活很满意。
60多年前,从图里河群山里喊出的第一声顺山倒的号子,拉开了内蒙古大兴安岭开发建设的大幕,到最后一棵樟子松的倒下,图里河迎来了新时代。对于那张伐倒最后一棵樟子松的照片,侯春才很是爱惜,他说:“伐木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最多的事,就是今后怎么办?如今,真的比以前好太多了!山上的树也粗了,赚的比以前多了,一摸肚子,还胖了!” (赵兴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