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录家的住房升级了
改革开放40年的沧桑巨变,王成录老人是亲身体验者。“板夹泥”房里承载了他太多的记忆,2016年林区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让他家搬进了新楼房。
1971年,29岁的王成录独自来到了林区投奔一个山东老乡。当时没有住的地方,他便借住在老乡的家里。还跟着老乡成为山场一线的伐木工,一干就是26年。王成录老人回忆:当时一家有好几个孩子,老人们会早早选好地儿,把孩子们的房子盖起来。他的老乡张大哥也是如此。张大哥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准备给两个儿子盖两间房子。王成录当时住在他们家,盖房子的事就由这哥俩完成。冬季生产一结束,两人就张罗起来。木料、小杆、黄土、红砖……能用得上的材料几乎都到位了。他们起早贪黑加上邻居也来帮把手,一夏天,一个96平方米大的平房被间隔成了两家,一个48平方米独立房坐落旁边,两个板夹泥房围成了四方院显得那样整齐。正当王成录为孩子们的新房开心的时候,张大哥说:“成录啊!你也年纪不小了,我两个孩子的房子,这个大的就够了,这个48平方米的房子,是给你盖的,你以后成家得有个房啊!”王成录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房子是大哥给我盖的?我有自己的家了?”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流下了感激的泪水,激动地抱住张大哥。
31岁有了自己的房子,33岁结了婚,组成了自己的“小家”。在这个房子里一住就是40多年。房子也由原来的“新房”变成了“旧房”。一说到“板夹泥”房,老人激动地说:“开始10多年,房子是新的,墙体也保温,屋里非常暖和。后来条件稍好一些了,便在屋里装上了暖气。可土房毕竟是土房,年年维修不说,慢慢的冬天也不保温了。”王成录的老伴李秋莲说,十几年了,每年一进10月份,她就张罗着买煤。由于门前巷道比较窄,往院子里搬煤特别不方便。最要命的是,折腾了半天,屋里还没烧热。寒冷的冬天,李大娘每天早晨6点就起来烧暖气炉,生怕孙子起床时冻着。
“炉子虽然生得早,可是老暖气片升温慢,散热也一般,家里还是冷得不行。”刘大娘说,就是暖气片全热了,家里也就十七八度。每天晚上孙子写作业时旁边得放个电暖气。冬天出门也不方便,得找个人生暖气炉,要不暖气片就冻裂了,修起来更费事。
2016年,当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春风吹进林区的时候,王成录老人特高兴,天天想着,盼着自己能早日搬进楼房,再也不用烧屋子了。
晨光里,细雨中,公路边、巷道内,王成录老人不论在哪儿都能看到机车轰鸣、钩铲挥舞、人声鼎沸的建设场景。他一边回忆一边说:“林业局领导带着拆迁小组人员到我们这片来核查时,我和老伴主动找到工作小组的人,要求第一个测量房屋。”当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一直盼着这个惠民政策能够早点儿来,如今,有了这样的好政策,我第一个支持。”
2016年11月14日这天,伴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老人告别了生活44年老房子,喜迁新楼。此前半个月,远在外地上班的女儿特意回来帮助老人家装修了楼房。50平方米的楼房虽然不大,但王成录老俩口已经相当知足了。老房子室内只有十七八度,如今室内足有二十五六度;室外厕所变成了室内卫生间,脏水桶变成了洗漱盆,烧火的炉灶变成了燃气灶,就连存放东西也由仓房换到了地下室……一样一样的变化让老俩口开心得合不拢嘴,幸福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女儿王佳琦握着妈妈的手说:“妈,我回去上班,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担心你们了。你和爸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
另一边,老人家的“板夹泥”房也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告别了历史舞台…… (梅金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