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汗马的故事传得更远
—访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媒体传播专家组组长郑成武
记者 冬梅
4月的兴安林海深处仍是白雪皑皑,在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心站,一位长者手捧白雪发出阵阵感叹“这里太美了!”他就是《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品牌策划人、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媒体传播专家组组长、著名公共关系专家郑成武。
郑成武说,这是第二次来到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一次都给他留下了不同的感受。
在郑成武的心里,深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加强传播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说:“全国的生态保护区一直在默默无闻的做具体的工作。我们的保护区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保护,就需要全社会对于保护区有所了解,而这个了解就需要丰富的内容,丰富的内容来自保护区干部职工把他们的工作、奉献、以及所保护的山川、河流、动植物等内容呈现出来,这种呈现既是对工作的一种报道,也是对社会大众的一种绿色教育、自然教育,这就是提高保护区传播力的意义所在。它是一个全民提升科学水平,提升绿色认知,提升对美丽中国认知的一个重要的工作。而我们恰恰对这方面比较欠缺,因此,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特设立媒体传播专家组,致力于为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进行持续的、不间断的关于传播力的培训,以此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出一个很好的传播格局和传播态势。”
在怎样借助MAB(人与生物圈计划)讲好大兴安岭生态保护的故事,郑成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大兴安岭正像全国公众所了解的那样,在祖国的最北边,多年以来,默默地为祖国奉献,工作人员默默的努力。这一次把提升传播力的培训放在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动汗马、推动大兴安岭林区的对外传播,让全国的公众乃至世界的公众更多地了解大兴安岭林区环境保护的基本状况,特别是要了解,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特殊的生态意义和价值,同时,让全国的公众了解汗马人为保护好这个区域所付出的努力。”
在生态保护的大前提下,生态教育是重点,但在林区,生态教育方面还存在难点。郑成武说:“生态教育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大兴安岭林区和汗马保护区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要发挥保护区启发和教育的功能,让公众了解这里的自然状况,这种自然教育在未来会广泛的普及,自然教育是让每一个公民都了解并保护我们的生态屏障,就像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我们在这里设置自然教育基地,目的也在这里。”
第二次来到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郑成武对汗马生态传播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他说:“随着自然保护工作的加强,汗马人承担了繁重的工作,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我们要把大兴安岭一线职工的工作情况传播出去,把带有温度的故事传播出去,焕发出更多对大兴安岭生态保护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绿色教育、自然教育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