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安:防火塔上的绿色先锋
来源:绿网
2019-06-24
蜿蜒清澈的甘河水在这里汇入嫩江,苍翠的落叶松和白桦树在这里迎风舒展,连绵起伏的群山在这里构筑了一片绿色的海洋。这里就是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甘河林业局甘东管护所生态功能区。
“不远不远,6.5公里塔路,我骑摩托车到北山陡坡,再爬半个多小时就到防火塔了。”清晨, 甘河林业局甘东管护所瞭望员唐玉安指着甘河林业局正北山那一片莽莽苍苍的绿色说道。摩托车马达声轰鸣,载着他向那一片绿色行进。
在满是石子、树根的陡峭塔路上颠簸行进20分钟后,唐玉安和同是瞭望员的卜范友将摩托车推到大陡坡的树荫下,喘着粗气说:“这回得靠步行了,前边的陡坡摩托车上不去了。”在蜿蜒陡峭的塔路上行进,身子得倾斜45度角,就这样一步一步吃力地往上爬,不一会就大汗淋漓,又步行半个小时后,抬眼望,一座防火塔岿然耸立在苍松翠柏间。
海拔978米的山顶上,山上山下,塔上塔下,6位护林员4天一轮班,在这山和塔之间演绎着绿色守望者的故事。这座24米76个台阶的防火塔是离甘河林业局最近的塔,站在塔上可远观甘河、吉文两个林城小镇的全貌,其地理位置及其特殊,防火瞭望任务异常繁重。
“我来了,你下山吧!”“好,我走了,你们注意安全!”上午10时,简单问候寒暄后,唐玉安与赵凤鸣交班。偌大的山林,只剩唐玉安和卜范友两个。伴着松脂香和温煦的风儿,两人稳步登上24米的防火塔,空旷的山谷间,除了浓浓的绿色,还不时传来啾啾的鸟鸣声。
“要说起防火,老唐可有发言权,他当兵出身,打火上瘾啊。”快言快语的卜范友把目光投向唐玉安。“是啊!在森警部队打火的故事多着呢?你想听哪个?”不大的瞭望台上传来两个人爽朗的笑声。1986年11月,风华正茂的唐玉安赶上了甘河林业局征兵,用他的话说:“每一个男人都有一个当兵梦。”当真要穿上那套军装的时候,他的老父亲却有些不忍。“儿啊,当兵苦当兵累啊,你还那么瘦那么弱,咱放弃吧。”“不,爸您放心吧,我一定不会给您丢脸!”望着老实巴交的父亲,唐玉安坚定地说。就这样他如愿进入了军营,服役于原武警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支队绰尔大队。1987年5月6号,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永安山、奇乾和乌玛发生森林大火,当时已是扑火班长的唐玉安迅速投入到永安山森林火灾的扑救中。火场上狂风骤起,大风夹着滚滚浓烟、熊熊烈火向他正面扑来,滚滚的浓烟呛得他睁不开眼睛,呼吸都极度困难,看着大火无情地吞噬着山林,看着树木在烈火中扭曲、挣扎,他急红了眼,奋力带领着队员扑打火头,火势得到有效控制后,他又带领队员生生用双手抠出一段80米的防火隔离带,手被烫起了水泡、鞋子被烫开了胶,脚趾也被烫伤了,他却一点痛都没感觉到。“苦点累点倒没啥,最难熬的是没有水喝。”火场如战场,火场上也流淌着浓浓的战友情,记得那次扑救兴安盟森林火灾,他和战友转战两个火场,在极度疲劳的状况下鏖战火魔,仅有的一杯壶水他没有喝上一口,都紧着身体素质相对不好的战友喝,可水壶在战友的手中传递了一大圈,还是满满的一壶。当他和队友走过一片草甸湿地的时候,发现了一汪水滩,大家蜂拥而至,大家趴着跪着痛快地喝着水,可当下山的时候,背壶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说起这段,唐玉安眼睛泛着泪光。他说自己最喜欢部队生活,最难忘扑火经历,更喜欢那首《森林消防队之歌》:“把理想种在森林,把真情留给森林,把汗水洒在森林,把青春献给森林……”他轻轻吟唱着,目光投向塔下那片广袤的绿色。
火场即战场岂能后退半步,无私无畏全凭热血忠诚。兴安盟森林火灾成功扑救后,支队指导员把一份崭新的《入党志愿书》放到唐玉安手中。1989年5月,在扑救乌兰浩特火灾战斗中,唐玉安“火线”入党, “从你的工作到表现已经具备一名党员的标准了,这次灭火战斗中你表现勇敢,作战顽强,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你这可是‘火线入党’啊!”支队指导员拍着他的肩说。
退伍后,1996年7月,唐玉安怀着对大兴安岭的热爱走上了护林员的岗位。“儿子,你是一名党员,也是个扑火战士,干啥都是干,只要不掉队就行!” 至今唐玉安还在回味着父亲朴实而厚重的话语,虽然父亲已经病逝3年了,可这一幕仍然历历在目。没有亲身经历过扑火战斗的人,是无法体会到扑火的危险性和艰苦性的。在火场上,他充分发挥一名老森警兵的战斗经验优势,每次打火他都是抢在先打头阵,有一次他连续征战8个昼夜,转战3个火场,攻下险段20多处,但他却从没唤苦叫累!
2014年3月。甘东管护所领导班子考虑唐玉安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给他调整了工作岗位,52岁的他由护林员变为瞭望员,变的只是身份,守护这片林子的职责没有变。 一个人,一架望远镜、一个对讲机、一个大棉袄,这就是唐玉安瞭望工作的标配。“夏天你们可以穿半截袖,我在塔上得穿大棉袄,一场大雨后,即使是夏天,塔上也是凉风嗖嗖的……”
唐玉安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唐浩,远在辽宁营口打工的儿子很懂事,经常打电话嘱咐他上塔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喝酒,却从来不说自己打工多么难,他也经常向儿子说说驻塔瞭望的趣事,父子俩的通话内容大同小异,都是报喜不报忧。瞭望塔上信号好,塔房却没有信号,每次和儿子或爱人通话他都是登上防火塔,还要不停地走来走去。“我这部手机可真是名副其实的移动电话,不移动没信号呀。”唐玉安调侃着自己,而大山却是他惟一的听众。
“较真”是唐玉安的秉性。春秋防火戒严期他始终绷紧一根弦,早上睁开眼就爬上了塔,中午同事上塔给他送口热乎饭,晚上他再下塔。有时候风大物燥的时候,晚上他也睡不着,打着个手电棒登塔,同事嘲笑他“犟”。他说:“白天看烟、晚间看光”。作为职业的瞭望员,如何判断山火,他心中已经有了一套秘诀。“我是一名党员,更应该认真负责,咱得对得起这份工资,对得起党组织的信任。”面对同事的不解,唐玉安依然“我行我素”。
朗月轻吟,唱却一山寂寥;晨风为露,陪伴一路崎岖。唐玉安就在风中咣当做响的防火塔上瞭望。每天需要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瞭望,每隔1个小时向林业局森防指汇报一次瞭望情况。他对塔下的山林、道路、河流、雷击点都了如指掌,不仅可以迅速精准地说出着火点的位置,还能依靠观察到的位置、风向和烟火的情况,预估出火情的大小,为扑火队员的调配提供参考意见。
大山尽头可让浮躁灰飞烟灭;绿林深处可让功利消于无形。昔日部队的战友很多都在大城市发展,也有很多走上了领导岗位。很多战友都说:大班长你那么优秀,怎么就愿意在塔上工作呢?唐玉安总是笑笑说。“这片绿色我是离不开了,咱没有文化、也没有技术,可咱懂防火呀,我愿意在塔上干到退休,直到干不动为止。”
工作是机械单调的,生活不能没有乐趣。山上新鲜蔬菜难以储存,唐玉安就发明了“移动保鲜法”、“挖坑储存法”。正午他就把蔬菜放到塔房西背阴处,下午就把蔬菜放到东背阴处,时刻保持与光照做“斗争”。新鲜土豆和萝卜他就挖坑储存,并做好标记,寻常的瞭望工作已经锻炼了他不寻常的生活智慧。晚间他就和同事下下象棋打发一下无聊时光,这未尝不是一种乐趣。
“我们瞭望员的生活条件变得好多了,新的塔房很暖和很干净,安装了太阳能,也有了一台电视机。林子里野生动物也多了很多,经常能看到狍子和野猪,有时还能看到灰鹤从塔上飞过。生态好了、林子密了,我们的心情更好了。”温煦的阳光洒在了唐玉安古铜色的脸上,灿烂了防火塔,也暖了他的心。
斜阳西下,防火塔静静地伫立着,林子被夕阳的余晖涂抹成一片金黄。“我做的就是很一名党员应做的事,很多人比我更辛苦,如果党组织需要我上火场打火,我还是愿意打头阵,看好林子就是我的一份责任、一份使命,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言放弃。”风儿静静地掠过,带着唐玉安的绿色愿望飘向莽莽苍苍的森林深处……( 隋海涛)
“不远不远,6.5公里塔路,我骑摩托车到北山陡坡,再爬半个多小时就到防火塔了。”清晨, 甘河林业局甘东管护所瞭望员唐玉安指着甘河林业局正北山那一片莽莽苍苍的绿色说道。摩托车马达声轰鸣,载着他向那一片绿色行进。
在满是石子、树根的陡峭塔路上颠簸行进20分钟后,唐玉安和同是瞭望员的卜范友将摩托车推到大陡坡的树荫下,喘着粗气说:“这回得靠步行了,前边的陡坡摩托车上不去了。”在蜿蜒陡峭的塔路上行进,身子得倾斜45度角,就这样一步一步吃力地往上爬,不一会就大汗淋漓,又步行半个小时后,抬眼望,一座防火塔岿然耸立在苍松翠柏间。
海拔978米的山顶上,山上山下,塔上塔下,6位护林员4天一轮班,在这山和塔之间演绎着绿色守望者的故事。这座24米76个台阶的防火塔是离甘河林业局最近的塔,站在塔上可远观甘河、吉文两个林城小镇的全貌,其地理位置及其特殊,防火瞭望任务异常繁重。
“我来了,你下山吧!”“好,我走了,你们注意安全!”上午10时,简单问候寒暄后,唐玉安与赵凤鸣交班。偌大的山林,只剩唐玉安和卜范友两个。伴着松脂香和温煦的风儿,两人稳步登上24米的防火塔,空旷的山谷间,除了浓浓的绿色,还不时传来啾啾的鸟鸣声。
“要说起防火,老唐可有发言权,他当兵出身,打火上瘾啊。”快言快语的卜范友把目光投向唐玉安。“是啊!在森警部队打火的故事多着呢?你想听哪个?”不大的瞭望台上传来两个人爽朗的笑声。1986年11月,风华正茂的唐玉安赶上了甘河林业局征兵,用他的话说:“每一个男人都有一个当兵梦。”当真要穿上那套军装的时候,他的老父亲却有些不忍。“儿啊,当兵苦当兵累啊,你还那么瘦那么弱,咱放弃吧。”“不,爸您放心吧,我一定不会给您丢脸!”望着老实巴交的父亲,唐玉安坚定地说。就这样他如愿进入了军营,服役于原武警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支队绰尔大队。1987年5月6号,大兴安岭原始林区永安山、奇乾和乌玛发生森林大火,当时已是扑火班长的唐玉安迅速投入到永安山森林火灾的扑救中。火场上狂风骤起,大风夹着滚滚浓烟、熊熊烈火向他正面扑来,滚滚的浓烟呛得他睁不开眼睛,呼吸都极度困难,看着大火无情地吞噬着山林,看着树木在烈火中扭曲、挣扎,他急红了眼,奋力带领着队员扑打火头,火势得到有效控制后,他又带领队员生生用双手抠出一段80米的防火隔离带,手被烫起了水泡、鞋子被烫开了胶,脚趾也被烫伤了,他却一点痛都没感觉到。“苦点累点倒没啥,最难熬的是没有水喝。”火场如战场,火场上也流淌着浓浓的战友情,记得那次扑救兴安盟森林火灾,他和战友转战两个火场,在极度疲劳的状况下鏖战火魔,仅有的一杯壶水他没有喝上一口,都紧着身体素质相对不好的战友喝,可水壶在战友的手中传递了一大圈,还是满满的一壶。当他和队友走过一片草甸湿地的时候,发现了一汪水滩,大家蜂拥而至,大家趴着跪着痛快地喝着水,可当下山的时候,背壶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说起这段,唐玉安眼睛泛着泪光。他说自己最喜欢部队生活,最难忘扑火经历,更喜欢那首《森林消防队之歌》:“把理想种在森林,把真情留给森林,把汗水洒在森林,把青春献给森林……”他轻轻吟唱着,目光投向塔下那片广袤的绿色。
火场即战场岂能后退半步,无私无畏全凭热血忠诚。兴安盟森林火灾成功扑救后,支队指导员把一份崭新的《入党志愿书》放到唐玉安手中。1989年5月,在扑救乌兰浩特火灾战斗中,唐玉安“火线”入党, “从你的工作到表现已经具备一名党员的标准了,这次灭火战斗中你表现勇敢,作战顽强,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你这可是‘火线入党’啊!”支队指导员拍着他的肩说。
退伍后,1996年7月,唐玉安怀着对大兴安岭的热爱走上了护林员的岗位。“儿子,你是一名党员,也是个扑火战士,干啥都是干,只要不掉队就行!” 至今唐玉安还在回味着父亲朴实而厚重的话语,虽然父亲已经病逝3年了,可这一幕仍然历历在目。没有亲身经历过扑火战斗的人,是无法体会到扑火的危险性和艰苦性的。在火场上,他充分发挥一名老森警兵的战斗经验优势,每次打火他都是抢在先打头阵,有一次他连续征战8个昼夜,转战3个火场,攻下险段20多处,但他却从没唤苦叫累!
2014年3月。甘东管护所领导班子考虑唐玉安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给他调整了工作岗位,52岁的他由护林员变为瞭望员,变的只是身份,守护这片林子的职责没有变。 一个人,一架望远镜、一个对讲机、一个大棉袄,这就是唐玉安瞭望工作的标配。“夏天你们可以穿半截袖,我在塔上得穿大棉袄,一场大雨后,即使是夏天,塔上也是凉风嗖嗖的……”
唐玉安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唐浩,远在辽宁营口打工的儿子很懂事,经常打电话嘱咐他上塔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喝酒,却从来不说自己打工多么难,他也经常向儿子说说驻塔瞭望的趣事,父子俩的通话内容大同小异,都是报喜不报忧。瞭望塔上信号好,塔房却没有信号,每次和儿子或爱人通话他都是登上防火塔,还要不停地走来走去。“我这部手机可真是名副其实的移动电话,不移动没信号呀。”唐玉安调侃着自己,而大山却是他惟一的听众。
“较真”是唐玉安的秉性。春秋防火戒严期他始终绷紧一根弦,早上睁开眼就爬上了塔,中午同事上塔给他送口热乎饭,晚上他再下塔。有时候风大物燥的时候,晚上他也睡不着,打着个手电棒登塔,同事嘲笑他“犟”。他说:“白天看烟、晚间看光”。作为职业的瞭望员,如何判断山火,他心中已经有了一套秘诀。“我是一名党员,更应该认真负责,咱得对得起这份工资,对得起党组织的信任。”面对同事的不解,唐玉安依然“我行我素”。
朗月轻吟,唱却一山寂寥;晨风为露,陪伴一路崎岖。唐玉安就在风中咣当做响的防火塔上瞭望。每天需要十几个小时不间断地瞭望,每隔1个小时向林业局森防指汇报一次瞭望情况。他对塔下的山林、道路、河流、雷击点都了如指掌,不仅可以迅速精准地说出着火点的位置,还能依靠观察到的位置、风向和烟火的情况,预估出火情的大小,为扑火队员的调配提供参考意见。
大山尽头可让浮躁灰飞烟灭;绿林深处可让功利消于无形。昔日部队的战友很多都在大城市发展,也有很多走上了领导岗位。很多战友都说:大班长你那么优秀,怎么就愿意在塔上工作呢?唐玉安总是笑笑说。“这片绿色我是离不开了,咱没有文化、也没有技术,可咱懂防火呀,我愿意在塔上干到退休,直到干不动为止。”
工作是机械单调的,生活不能没有乐趣。山上新鲜蔬菜难以储存,唐玉安就发明了“移动保鲜法”、“挖坑储存法”。正午他就把蔬菜放到塔房西背阴处,下午就把蔬菜放到东背阴处,时刻保持与光照做“斗争”。新鲜土豆和萝卜他就挖坑储存,并做好标记,寻常的瞭望工作已经锻炼了他不寻常的生活智慧。晚间他就和同事下下象棋打发一下无聊时光,这未尝不是一种乐趣。
“我们瞭望员的生活条件变得好多了,新的塔房很暖和很干净,安装了太阳能,也有了一台电视机。林子里野生动物也多了很多,经常能看到狍子和野猪,有时还能看到灰鹤从塔上飞过。生态好了、林子密了,我们的心情更好了。”温煦的阳光洒在了唐玉安古铜色的脸上,灿烂了防火塔,也暖了他的心。
斜阳西下,防火塔静静地伫立着,林子被夕阳的余晖涂抹成一片金黄。“我做的就是很一名党员应做的事,很多人比我更辛苦,如果党组织需要我上火场打火,我还是愿意打头阵,看好林子就是我的一份责任、一份使命,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言放弃。”风儿静静地掠过,带着唐玉安的绿色愿望飘向莽莽苍苍的森林深处……( 隋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