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谋合作 共享发展

来源:绿网
2019-07-24
       ———2019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年会暨跨界自然保护地研究与管理合作研讨会侧记之一

       本网见习记者 米何妙子

       大美兴安岭,水韵根河源。伴着阵阵松香,2019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年会暨跨界自然保护地研究与管理合作研讨会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源湿地公园开幕。来自13个国家的160名专家和学者相聚根河源,探讨全球跨界自然保护地对策,提升跨界自然保护地管理水平,实现跨界自然保护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神奇瑰丽的兴安大地,重峦叠峰中森林、草原、河流交相辉映,珍禽和野生动植物在这里栖息、繁衍,人与自然在这里共同演绎着和谐相生的生态图景……大兴安岭的壮美给参会嘉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很难想像根河源湿地公园曾经是一个林场,现在竟然被保护得这么好!只要我们不破坏,大自然就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修复,并向人类源源不断地传递新的资源。”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许智宏说:“要像保护生命一样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中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泰加林资源基地和生物基因库,生态功能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目前,林区已建立起58个类型多样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总面积的21%,形成了结构相对均衡、分布相对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保护网络。看到大兴安岭在生态保护建设方面的成就,专家们纷纷点赞。
       “这是全球独一无二的自然遗产,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阶段性成果。”尼泊尔国家自然保护信托基金-中央动物园项目经理Chiran-jibi Prasad Pokheral第一次来到大兴安岭,“山峦缠绵、鸟鸣花香”的场景让他激动不已,连连感慨这片神奇的土地“万物有灵”。他表示,有机会还要再次来到大兴安岭,继续探寻它的神秘……
       从哈尔滨坐火车到达根河的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鸟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院研究员吕士成,一路感受大兴安岭的风光旖旎。他不禁感叹道:“大兴安岭地大物博、人口少,森林郁密度和覆盖率高,湿地景观壮美,空气质量好,仿佛走进仙境一样。我们盐城,人口较多,所以对湿地等自然景观的管理就存在很大的难度,像这样这么大的集中连片的森林很难见到,我很震撼。希望通过此次会议能够学习各个国家好的经验和管理办法,促进合作,各取所长,共同发展。”
       随着对58个自然保护地保护力度的加大,近年来,林区生态系统持续向好发展。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1998年至2018年,林区林地面积增加138.74万公顷。此外,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头鹤,林区东部出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紫貂,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生态环境正在日益改善。“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方式继续推动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保护率加大,使大兴安岭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管理局保护办主任吕连宽说。
       热烈的交流研讨,凝聚起促进跨界保护的共识。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年会对林区意味着什么?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副院长宋百忠这样说:“通过各国专家分享的保护地管理的成功经验,说明保护地跨界合作能够提升对保护地的管理水平,也能更好的解决保护地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同时,我们能够清楚地发现我们存在的问题,也会把我们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这次年会传递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大家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把保护地建设提升到更高的水平。通过这次会议,还能很好地将大兴安岭生态保护建设的成果进行宣传,特别是林区已经开展的生态教育、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服务、休闲康养、地域发展和经济发展都能传播到更远的地方,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为确保年会顺利召开,林区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尤其是志愿者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让前来参会的各国代表倍感亲切和温暖。“此次会议,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员参会,为了让他们在参会期间实现沟通顺畅,我们请来7名东北林业大学的志愿者,通过“同声传译”,参会的每一个人可自由切换频道,收听会议内容,有效地提高了收听效果。为了绿色环保,本次会议启用了网络会议日程和资料交流,与会人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准确了解会议信息,极大地减少了纸张浪费。同时,会场内还提供开水,茶点等,既减少了瓶装矿泉水的使用,又方便了参会人员保持轻松的心情。”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宣教中心主任杨琨介绍说。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