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圆务林人致富梦

来源:
2019-11-20
———克一河林业局产业发展纪实

  ■郑云涛

  近两年来,克一河林业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统领,积极打造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推动了生态旅游、种苗培育、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种植、养殖、特色餐饮、森林康养、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引领职工群众走上了致富路。
  “一体两翼”助推森林生态旅游
  克一河林业局明确目标,大胆创新,进一步明确以“鄂伦春自治旗西大门”为区域定位;以301省道和海拉尔———根河———阿里河———加格达奇旅游黄金线路上的“旅游驿站”为功能定位;以兴安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以索图罕林场和托河林场为两翼的旅游发展思路。积极推进“只盼这一天”生态旅游休闲驿站———索图罕和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森林康养之家———托河两个旅游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沿线旅游和庭院经济。
  素有“北疆第一园”之称的兴安国家森林公园始建于1986年,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支撑和主要景点。林业局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举全局之力,精心规划,倾情打造。先后完成了兴安国家森林公园修编工作,修复了标志性建筑吊桥,修缮了公园内的长廊、七星亭、标本室、十二生肖雕像等,增设了路灯、连椅、垃圾箱、环保厕所等基础设施;新铺设南山栈道和观景台,将通厅桥改建成了悬索桥,新建公园大门。2019年,克一河兴安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了中国森林体验基地。
  索图罕林场在推动生态旅游发展上,打造了集美食人家、民宿客栈和采摘园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驿站,推动庭院经济的发展。林场已有7户“森林人家”正式营业。托河林场地处大山深处,神秘而幽静,沿途湖泊、湿地、奇峰怪石、野生动植物等景点、景色相连。2019年,新开发民俗园、采摘园、体验园等一系列主题鲜明、体现乡愁乡情、生态休闲旅游景点,从而使托河成为人们体验原生态、慢生活和休心养性的森林康养基地。“老队长”森林人家经营者张立明自豪地说:“游客来到我家非常开心,既吃到了咱们林区地地道道的特色菜,又感受到了林区特色文化。林区的旅游火了,我们的生活也跟着火起来啦!”
  多业并举 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
  克一河林业局把中心苗圃的建设与生态旅游结合,积极推进绿化造林的优质苗木供应基地、美化环境的花卉供应基地、新品种引种实验培育基地“三个基地”建设,全力打造花园式苗圃,让苗圃成为生态文化旅游新景点。2019年,中心苗圃新铺设1096米水泥路,新挖排水沟1000余米,新建了采摘观赏区、秋播试验田和生态教育基地。
  在食用产业发展上,克一河林业局加强与科研院所沟通协作,解决转型发展中的关键技术性问题。在产、学、研、用方面,搭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和林下经济户之间的合作平台,形成健全的科技开发与服务机制。充分发挥“诺敏山”品牌引领作用,重点扶持发展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为职工发展绿色产业提供政策资金、技术指导、品牌共享等帮扶措施,引领职工发展绿色产业。今年,“诺敏山”牌黑木耳不仅在菏泽第十六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上获得了金奖,还通过了自治区“蒙字标”认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克一河林业局积极拓宽食用菌产品销售渠道,不仅开设了实体店和网店,还与海拉尔、深圳、北京、呼和浩特等地商客建立了供销关系,扩大了“诺敏山”品牌产品的知名度。黑木耳培植户王杰说:“去年,我参加了内蒙古林业总工会举办的电子商务班,从中学到了如何开网店和网络销售的知识,通过网络销售,收入提高了很多。”
  如今,在绿色转型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克一河林业局积极打造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带动林下经济、特色种养殖、苗木产业、森林碳汇等绿色产业的“1+N”产业发展体系。通过生态旅游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把守护的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努力谱写着动人的奋斗之歌。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