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路

来源:
2021-05-11
———访林区第一代开发建设者赵景信
  自1952年开始,随着党和国家发出建设边疆、支援国家建设的号令,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复转军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怀揣着建设边疆、支援国家建设的坚定信念勇赴林海雪原,爬冰卧雪,边生产、边生活,支援新中国建设。赵景信是其中一员。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记者走进97岁的抗战老兵赵景信家中,跟随老人的讲述,与老人一同重温刻骨铭心的瞬间。
  “16岁在成武县跟着县大队打鬼子,直到18岁转入正式部队。”赵景信老人精神矍铄,一枚枚熠熠闪光的勋章摆放在桌前,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每一枚勋章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位老兵的光辉戎马岁月。
  1924年出生于山东省成武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赵景信,最初只想着跟随父辈们辛勤耕作,养家糊口。但目睹日军烧杀抢掠的残暴罪行,年少的他毅然追随八路军,参加了抗日战争,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历任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1942年,赵景信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刚参加八路军时,队伍人少、装备落后,每个战士只有几发子弹,我们便和敌人打游击。”赵景信老人的头上、手上、腿上都留下了很深的伤疤,而他已经记不得受伤时的具体细节,由于多年作战,久经炮火洗礼,导致听力下降,如今的赵景信老人需要依靠助听器来辅助交流。
  “在云南剿匪时,那都是原来国民党的部队,装备好,迫击炮、重机枪、冲锋枪啥都有。”赵景信老人回忆道:“人生地不熟,当地人不会普通话等问题对作战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我们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老百姓明白咱的意思了,支持咱,帮助咱,啥反动派都能一个个给它剿灭了。”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工厂、治理江河、兴修水利、架桥筑路等新的战场上,到处活跃着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听党话、跟党走,赵景信从不掉队。
  “全国解放了,我所在的部队参与了修建成渝铁路。”1950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成渝铁路开始修建,先后共有3万多解放军和10万民工参加,赵景信和他的战友们放下钢枪,挑起土篮子,与民工大军们齐心协力,发扬苦干精神,以每日5030米的进度,于1952年6月13日竣工,比计划工期提前3个月,西南人民近半个世纪的梦想成为现实。
  “到了林区才知道,这个地方是真冷、真艰苦啊!”1959年,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赵景信怀着建设林区的豪情壮志来到根河林业局工程处参加工作,后调转到满归林业局办公室,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于1983年1月退休转离休。
  赵景信老人的女儿赵华回忆说,父亲工作忙,顾不上家,他们兄妹5个都是大的领着小的,小的跟着大的,吃的是窝窝头、土豆子、冻白菜……
  “父亲从没有抱怨过,不争不抢,只要是组织安排的工作就坚决去做并把它做好。”赵华说:“记得有一年单位准备为工作表现突出的职工涨一级工资,但是只有一个名额,一名同事哭着找到父亲,希望能够将名额让给她,父亲毫不犹豫地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其实作为一个有5个孩子需要抚养的单职工家庭,我们家本就比这名双职工家庭的同事更加困难。”
  现在,赵景信老人搬到了牙克石,住进了楼房,生活越来越好了,但他从来不曾忘记那艰苦岁月。
  “父亲总会定期把我们组织到一起开班会,煮上一锅冻白菜,锅里只放上一点盐,一块吃‘忆苦思甜饭’。”赵华说,父亲常常告诫孩子:“虽然现在生活好了,但是你们不能忘记我们当时都吃的啥,更不能忘记老一辈走过的路。”见习记者 李鹏飞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