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深山里的信息“天路”

来源:绿网
2021-09-17
       ■本报见习记者 李鹏飞

       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重点国有林区,由于功能区面积大、人口少,加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林区公网通信覆盖率不足10%。为有效解决通信问题,实现林区公网通信综合全覆盖,打通职工群众的信息“天路”,2021年,一场前所未有的电信普遍服务建设行动,在林区大地全面展开。
       6月20日,根河森工公司信息中心克服人员少、职工年龄偏大、自然条件差等困难,开始了100公里的光缆架设任务和8个瞭望塔防雷接地测试工作;7月2日,除值班人员外,领导班子带领包括新组建的11名党员突击队在内的23名职工投入到了场场通、节点路光缆传输接引工程中。
       9月的林区,天气逐渐转凉,漫山遍野的山林经过季节的渲染呈现出一片片金黄。在根萨沿线23公里处的一处山脚下,根河森工公司信息中心的干部职工们如往常一样开始了辛苦而忙碌的工作。站在山脚下,透过树木枝叶的缝隙,一个个扛着光缆线、背着工具微微有些弓腰的身影,穿梭在山林中,在崎岖难行的山路上渐行渐远,林间隐约传来“一二、拽,一二、拽”的号子声。由于刚下过雨,走在遍布荒草碎石的山路上,更加泥泞湿滑,稍有不慎就会摔倒,没走几步就打湿了裤脚。
       “早上湿透了,到了下午也就阴干了,不碍事。”由于今年雨水大,山林中都是水,有的地方水都齐腰深,灌木丛有一人多高,每个人的手上、脸上、腿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划伤,被雨水浇透是常事。信息中心出纳员王晓燕告诉记者。
       出纳员、党支部干事、企管员……在这只23人的队伍中,包括王晓燕在内的女职工有5名。她们每天穿梭于莽莽林海,完成光缆架设、线路管理和维护等工作,蚊虫叮咬、路遇野兽、爬山、过河对她们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这算好的了,如果是塔头甸子,一脚下去,水能没到大腿根儿。”王晓燕笑着说道。
       在根河至角刀木林场75公里光缆架设野外作业时,正在拽线的王晓燕脚下一滑,不慎扭到了脚踝,摔倒在了水坑中,钻心的疼痛瞬间传遍了全身,冷汗直流。王晓燕在队友的搀扶下返回车中休息,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直到当日工作任务完成后,她才与队友一同从野外作业点返回家中。
       “没啥大事儿,扭了一下,明儿我慢点干。”回到家,早已疲惫不堪的王晓燕倒在床上就睡了过去,而望着已经肿得如小腿一般粗细的脚踝,王晓燕的爱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拿着云南白药喷洒、轻轻按摩,默默地在床前守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王晓燕拖着受伤的脚踝,毅然返回了工作岗位。
       “我的爱人也是一名林业职工,他知道通信工作对林区职工群众工作和生活有多重要,他非常支持我。”对于一名信息中心职工来说,每年几个月的野外光缆架设、线路管理和维护作业都是常规工作。看着早出晚归,满身疲惫的王晓燕,她的爱人便主动承担起琐碎的家务。
       “什么时候完事儿啊,多会儿能通啊?俺们都盼着呢!”每到一处,林业职工们的殷切期盼,都不断激励着信息中心的干部职工们奋勇前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是森工集团为职工群众办的好事、实事,是一项惠民工程,我们再辛苦也要全力以赴去做。”王晓燕坚定地说。
       根河森工公司信息中心干部职工发扬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全力投身到电信普遍服务项目建设中,在巍巍兴安岭上,用行动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3名党员主动要求用私家车运送人员上山;党员刘泽廷8月1日退休,坚决站好最后一班岗;工作中,预备党员刘任生面对河沟、水沟毫不犹豫地跳入;线务站长赵亚光完成了8个瞭望塔的防雷接地测试工作,每天除了上杆作业外,还要来回检查作业质量,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完成100公里的光缆架设任务,他实际得走二、三百公里的路;57岁的房德森体重偏重,每天爬杆上下十几次……他们牢记责任使命,不畏艰难险阻,在莽莽林海中用智慧和力量、激情和实干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熔接工作已全部结束,两个多月来干部职工们一直工作在一线,没有一人请假。”根河森工公司信息中心主任宋玉林介绍说。
       自6月20日至9月2日,根河森工公司信息中心已保质保量完成根河至角刀木林场75公里、根河至下央格气林场25公里共计100公里的光缆架设任务和8个瞭望塔防雷接地测试工作,为建设好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打通职工群众的信息“天路”作出了贡献。
       据了解,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的实施,将改变根河森工公司8个林场通信不良的状况,在森林经营、管护、防火等生态保护建设领域提供有力保障,为信息化建设和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让职工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可持续。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