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共守卧斯门
来源:绿网
2022-01-04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赵佳佳 通讯员 周亮
“看这棵樟子松长得多结实,那棵桦树被大树欺压住了,白瞎了。我们刚来卧斯门林场时,这儿还是一片荒草地嘞。”张宝林一边走,一边和儿子说着。
“这些树大多数都是你和叔叔、大爷们栽的吧,看你了解它们比了解我还多。”儿子张战武开玩笑地和父亲说。
“臭小子,俺们过几年就退休了,守护这片林子的任务就得交给你们这一代,你可得比我还熟悉它们啊。”张宝林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道。
张战武若有所思,笑而不语。
…… ……
初冬时节,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温河生态功能区卧斯门林场北山上,寂静得只能听见脚踩落叶的沙沙声。张宝林和张战武身着迷彩服、带着写有“卧斯门林场森林管护员”字样的红底黄字袖标在林间时而驻足查看,时而加快脚步穿梭,凛冽的寒风把他们的脸吹得通红。
卧斯门林场是伊图里河林业有限责任公司温河分公司3个林场中距离分公司最远的一个林场,生态功能区面积60525公顷,这里环境优美,河流清澈,是狍子、野鸭、灰鹤、鸳鸯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进入冬季,狍子又开始成群活动和觅食,张氏父子俩当天的工作任务是查看林间是否有非法捕猎的套子。张宝林和张战武既是父子、同事、师徒,又是上下级关系。父亲性格开朗健谈,是有着30年党龄、凡事带头做表率的共产党员。儿子性格腼腆少言,骨子里却透露着“80后”的沉稳和机智,是卧斯门林场2021年新提职的副主任。
1992年,伊图里河林业局拉开了开发建设温河生态功能区的序幕。1997年,张宝林响应林业局号召,从库布春林场调转温河的卧斯门林场,心怀赤城,立志奉献。
当年,12岁的张战武跟随父母举家搬到现温河分公司所在地博克图镇。每逢放寒假,张战武就跟随父母走进卧斯门林场的深山老林中,父亲张宝林带领工队职工进山采伐,母亲在工队做饭。“我们在温河没有亲戚,冬季生产正是黄金季节,没时间接送孩子回伊图里河,就得把他带在身边。起初战武看我每天下山回来后背都湿透了,而且冻成了一扇冰面,他还不理解,总是追问,咋能湿成那样?”张宝林回忆道。
令张宝林没想到的是,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场以管护、造林、抚育、防火四大任务为主,自己从一名工队长转型为森林管护员。儿子张战武虽然没能从事实伐木工作,但回到林场与他并肩守护一方绿色,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张战武坦言,从技校毕业后在外面闯荡了不到两年,当以林业职工身份重回故地时,仍有些“不习惯”。林场路不通,从林场到博克图镇往返一趟要用8个多小时,没有长电,就连打个电话都要四处“移动”找信号,这对于习惯享受信息化带来高效便捷的当代年轻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几次都有想离开的冲动。
张战武说,关于是否在林场扎根,自己矛盾过、纠结过,每到这时他都扪心自问,“我为什么回来,真的不能再坚持一下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他自己想通了、理解了,父辈们一辈子靠山吃山,守着大山,这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情,既然选择了扎根林区,自己就要干出个样儿,回馈这片热土。
从那时起,勤奋好学的张战武跟在父亲张宝林的后面,学习使用和维修风力灭火机,背苗上山种树,穿林过河巡护。
工作中,张战武发挥熟练掌握电脑办公的特长,主动承担起林场内业资料整理和各项表格上报,解决了林场老同志不会操作电脑的难题。这回,本就话不多的张战武话更少了,张宝林曾一度怀疑儿子是不是得病了。其实,张战武是以实际行动守护这片热土,默默地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张战武没有辜负自己的选择,也没有让父亲失望。1989年出生的他是林场年龄最小的职工、最年轻的科级干部,也是每年驻守林场平均时间最长的职工之一,整日忙于工作,至今还没有女朋友,可他却是林场职工口中人人称赞的好青年、好领导。职工们都说:“我们小张主任有智慧,带着大家‘干巧活’,出力少、成果多,只要有他在,大家伙都感觉工作轻松了不少。”
张宝林告诉记者,他的老父亲就在林区工作了一辈子,三年前因癌症去世了,他们那代人没享过福,却用坚守与奉献教会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也要教会张战武这么做。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卧斯门林场的条件逐渐变好,职工们有了干净保暖的宿舍和办公区,特别是去年以来,林场打了水井,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施,吃水和用电都不愁了,林场还通了4G网络,大家实现了通信自由。张氏父子在发展建设卧斯门中积极贡献力量,谱写着父子同心同力同守卧斯门的佳话。
“看这棵樟子松长得多结实,那棵桦树被大树欺压住了,白瞎了。我们刚来卧斯门林场时,这儿还是一片荒草地嘞。”张宝林一边走,一边和儿子说着。
“这些树大多数都是你和叔叔、大爷们栽的吧,看你了解它们比了解我还多。”儿子张战武开玩笑地和父亲说。
“臭小子,俺们过几年就退休了,守护这片林子的任务就得交给你们这一代,你可得比我还熟悉它们啊。”张宝林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道。
张战武若有所思,笑而不语。
…… ……
初冬时节,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温河生态功能区卧斯门林场北山上,寂静得只能听见脚踩落叶的沙沙声。张宝林和张战武身着迷彩服、带着写有“卧斯门林场森林管护员”字样的红底黄字袖标在林间时而驻足查看,时而加快脚步穿梭,凛冽的寒风把他们的脸吹得通红。
卧斯门林场是伊图里河林业有限责任公司温河分公司3个林场中距离分公司最远的一个林场,生态功能区面积60525公顷,这里环境优美,河流清澈,是狍子、野鸭、灰鹤、鸳鸯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进入冬季,狍子又开始成群活动和觅食,张氏父子俩当天的工作任务是查看林间是否有非法捕猎的套子。张宝林和张战武既是父子、同事、师徒,又是上下级关系。父亲性格开朗健谈,是有着30年党龄、凡事带头做表率的共产党员。儿子性格腼腆少言,骨子里却透露着“80后”的沉稳和机智,是卧斯门林场2021年新提职的副主任。
1992年,伊图里河林业局拉开了开发建设温河生态功能区的序幕。1997年,张宝林响应林业局号召,从库布春林场调转温河的卧斯门林场,心怀赤城,立志奉献。
当年,12岁的张战武跟随父母举家搬到现温河分公司所在地博克图镇。每逢放寒假,张战武就跟随父母走进卧斯门林场的深山老林中,父亲张宝林带领工队职工进山采伐,母亲在工队做饭。“我们在温河没有亲戚,冬季生产正是黄金季节,没时间接送孩子回伊图里河,就得把他带在身边。起初战武看我每天下山回来后背都湿透了,而且冻成了一扇冰面,他还不理解,总是追问,咋能湿成那样?”张宝林回忆道。
令张宝林没想到的是,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场以管护、造林、抚育、防火四大任务为主,自己从一名工队长转型为森林管护员。儿子张战武虽然没能从事实伐木工作,但回到林场与他并肩守护一方绿色,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张战武坦言,从技校毕业后在外面闯荡了不到两年,当以林业职工身份重回故地时,仍有些“不习惯”。林场路不通,从林场到博克图镇往返一趟要用8个多小时,没有长电,就连打个电话都要四处“移动”找信号,这对于习惯享受信息化带来高效便捷的当代年轻人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几次都有想离开的冲动。
张战武说,关于是否在林场扎根,自己矛盾过、纠结过,每到这时他都扪心自问,“我为什么回来,真的不能再坚持一下吗?”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他自己想通了、理解了,父辈们一辈子靠山吃山,守着大山,这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情,既然选择了扎根林区,自己就要干出个样儿,回馈这片热土。
从那时起,勤奋好学的张战武跟在父亲张宝林的后面,学习使用和维修风力灭火机,背苗上山种树,穿林过河巡护。
工作中,张战武发挥熟练掌握电脑办公的特长,主动承担起林场内业资料整理和各项表格上报,解决了林场老同志不会操作电脑的难题。这回,本就话不多的张战武话更少了,张宝林曾一度怀疑儿子是不是得病了。其实,张战武是以实际行动守护这片热土,默默地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张战武没有辜负自己的选择,也没有让父亲失望。1989年出生的他是林场年龄最小的职工、最年轻的科级干部,也是每年驻守林场平均时间最长的职工之一,整日忙于工作,至今还没有女朋友,可他却是林场职工口中人人称赞的好青年、好领导。职工们都说:“我们小张主任有智慧,带着大家‘干巧活’,出力少、成果多,只要有他在,大家伙都感觉工作轻松了不少。”
张宝林告诉记者,他的老父亲就在林区工作了一辈子,三年前因癌症去世了,他们那代人没享过福,却用坚守与奉献教会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也要教会张战武这么做。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今,卧斯门林场的条件逐渐变好,职工们有了干净保暖的宿舍和办公区,特别是去年以来,林场打了水井,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设施,吃水和用电都不愁了,林场还通了4G网络,大家实现了通信自由。张氏父子在发展建设卧斯门中积极贡献力量,谱写着父子同心同力同守卧斯门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