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西伯利亚红松有了“爱的结晶”
“咱们院里的西伯利亚红松挂果了,挺大呢,赶紧来看看,老带劲儿了!”近日,阿里河森工公司森防站传出“爆炸”消息,最早爆料的职工对着西伯利亚红松一番“专业写真”,迅速将照片发送到单位的工作群内,全站职工都早早赶到单位,围观西伯利亚红松“爱的结晶”。
据了解,该站的西伯利亚红松种源来自俄罗斯赤塔,经过森林经营处苗圃(现林木种苗中心)严格选种、催芽等育苗工序后,于2004年将幼苗移植到森防站院内。森防站专业技术人员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这些“移民”的西伯利亚红松适应能力极强,移植成活率高达98%以上。18年过去了,这些红松长势良好,进入速生期,平均树高3.6米,最高树达到4.9米,今年首次挂果,雌雄同株的西伯利亚红松“夫妇”终于有了“爱的结晶”。
西伯利亚红松主要生长在俄罗斯,树龄可达500年,有非常高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碳汇量远高于其他树种,是珍贵的林业化工原料。西伯利亚红松在我国属于渐危物种,仅产于新疆阿尔泰山西北部,分布面积十分狭小,加之球果成熟时不开裂,种子较重,无翅,不易传播,易受鸟类、鼠类侵害,林下天然更新效果不良,幼苗极少。
为改变林区冬季常绿树种结构单一的状况,20世纪90年代,该公司开始引进西伯利亚红松,陆续调进赤塔、乌兰乌德、阿巴干等种源的种子10余批,进行育苗试验和造林生产,后又引进新疆、赤塔产地的西伯利亚红松实生苗,营造试验林。1999年建立西伯利亚红松采穗圃,2005年西伯利亚红松良种基地正式获国家批复,2009年良种基地开始定植。目前,该公司已培育出优良的西伯利亚红松实生苗600万余株,嫁接苗9.5万余株,造林2万余亩。(时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