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一缕记忆悠长

来源:绿网
2023-02-03

       ■隋海涛

       掐指算来,我与《林海日报》结缘28个年头了。28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而我刚好45岁,青春最美好的岁月都与《林海日报》如影随形。我并非一个收藏爱好者,但记忆中仍然珍藏着许多与《林海日报》的片段与感动,常常让我激动不已,思绪万千。

       上小学的时候,岁月寂寥,家境清贫。为了遮蔽板夹泥房穿缝而来的寒凉,父母将《生产快报》(《林海日报》前身)的旧报纸糊在房子的窗缝、壁板、棚顶上,小小的房间就成了报纸的海洋,就是那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报纸抢夺着我的目光和好奇心。我也经常在小小的房间内蹦跳着看图识字,那时候还没有求知的欲望,只是对那份报纸所散发出来的光芒所吸引,照亮清苦的日子,也照亮了快乐的童年。

       关注《林海日报》犹如关注自己的成长。1994年上高中一年级的我开始向《林海日报》投稿。我最喜欢《林海日报》副刊上的文艺作品,那是用文字和图画构筑出来的美丽林区,磁石般吸引着我。我学习借鉴乃至模仿着《林海日报》上那些短小精悍却动人心扉的文学作品,并通过时任《甘河林业报》总编王延祯,投了第一份描写林场火热木材生产的《风景这边独好》的散文。当我在《林海日报·映山红》副刊上读到这篇文章时,惊喜之情难以言状,真的感觉自己居住的房间都阳光明艳,而心情瞬间灿烂。

       1998年我参加了工作,在营造林山场劳累一天的我,最高兴的莫过于在深夜点燃一盏煤油灯,轻轻地打开《林海日报》,津津有味地捧读着她的精彩和馨香。2000年,我从工队调任到林场机关负责新闻报道工作,便不间断地向《林海日报》投稿。我的新闻作品有了更多发表的空间,虽然多数是“火柴盒”和“豆腐块”,也让我倍感慰藉。林海日报社编辑老师与我素昧平生,却在信中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也圈点了写得比较优美的段落和文字,并写了满满一页鼓励我的诚恳话语,“有志者事竟成、多读多写多练……”读到这些勉励的话语,我感动了好久好久。

       岁月悠悠,弦歌激扬。2014年,我担任林海日报社驻甘河森工公司记者站站长,《林海日报》为我敞开了大门,从此我的新闻创作热情被彻底点燃了。我经常远行林场、工队、班组,只为了一个目的:采访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新闻。2015年,我到远山林场森林防灭火驻地采访一位瞭望员,看到他们刨冰取水、爬山背水吃,而我只因为路途遥远颠簸就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对比护林员的不易,我吃这点儿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此后每年我都坚持深入一线,与工人一起体验山场生活。我白天采访,晚上赶稿,有时采访怕错失珍贵细节,就把空格纸垫在大腿上边采访边记录,经常有蜱虫钻进我的脖颈或者耳朵里,虽然心里害怕,但我乐此不疲。

       脚下沾了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多年来,我一直奔波在一线,和许许多多的务林人同甘苦共冷暖,看到朴实厚重的务林人是那么可敬和可爱。2017年5月中旬,风干物燥、火险等级高,我和基层通讯员兵分多路,奔赴林场开展“春防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在采访护林员的时候,发现他们都很忙,我索性跟他们一起堵卡,一起充当防火宣传员。采访的过程也是听课的过程,和他们近距离接触,第一感觉就是心崩在弦上的紧张感。“森林防火是大事,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决不能有半点麻痹松懈!”“我们每天巡逻巡查,一个死角也不放过。”我把他们的原话和场景串成一条线,采写了一篇《田间地头防火课》的现场新闻稿件,很快就在《林海日报》发表了,让读者看到了普通护林员的执着坚守,这是我最好的收获。

       故典新篇,墨香悠长。2023年,《林海日报》迎来了创刊70周年。她忠实地记录了务林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昂扬斗志,用图文见证了林区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保护建设为主的根本性转变,也见证了赤色信仰在绿色林海中的执着坚守。“愿你所愿的永远,走你所走的长路……我也将见你未见的世界,写你未写的诗篇……”每当听到歌手周深的一曲《如愿》的时候,我都会深深感动与《林海日报》一起走过的岁月。相信无论是新老报人、基层通讯员,还是广大读者,都会心怀感恩之情。《林海日报》陪伴着我们走过昨天,把握今天,奔赴明天,唯愿她身处兴安之巅,永立时代潮头,谱写更加恢宏的时代篇章!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