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守护绿色生态的“宣传卫士”

来源:绿网
2023-02-15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姚旭峰 李鹏飞 米何妙子 通讯员 初尧

       正月十三一大早,当人们还沉浸在年味中时,绰源森工公司自然保护地管理部的王旭和同事已带着无人机、红外相机、望远镜、观鸟镜、空气监测等设备,驱车赶往绰源国家湿地公园开展巡护及监测工作。

       记者随王旭一行驱车沿路盘山而行,苍穹之下,冰封的绰尔河源头覆盖着厚厚的白雪,在阳光的映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林间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车辆进入湿地公园后,路边随处可见野生动物活动的痕迹。“马上立春了,各类野生动物活动也频繁起来了。”王旭正说着,忽然间闪现的一只小狐狸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你看,由于天气冷,狐狸身上披了一层白霜,不好辨认,这要是暖和的天气,火红火红的,老漂亮了。”王旭说,随着大家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有一些小动物不怕人,经常在路边“溜达”,有时路过的车主还会拿一些食物喂它们。

       茫茫林海,白雪皑皑,黑色的工作服与洁白河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王旭和同事根据野生动物的足迹,操控无人机搜寻着野生动物的身影,并在它们活动区域布置红外相机,不一会儿手就冻僵了。王旭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监测到棕熊、马鹿、金雕等以前很少见的野生动物的活动痕迹越来越频繁,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1985年出生的王旭是土生土长的林区人,中专毕业后到绰源森工公司防火处工作。2021年3月,王旭调到自然保护地管理部成为一名监测员,并负责宣教等工作。一年四季,他与同事对绰源国家湿地公园进行水质、土壤、空气等周期性监测,并详细记录整理归档,还要对绰源国家湿地公园、绰源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情况进行周期性监测。经过周期性的监测和记录,他们对生态功能区内的野生动物生长繁殖情况有了详细的掌握,为做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河面冰封厚度照往年同期增加了有15公分左右。”在绰尔河源头的河面上,王旭趴在冰面上,扒开冰面上的积雪,把手伸进30公分左右长的冰缝中,测量冰封厚度。

       “河岸周围,是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我们得通过巡护全面排查有没有人在这里放置猎网、猎夹、渔网等猎捕工具。”王旭说,他们会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现场监视和测定,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每年,他们还要在绰尔河的枯水期、贫水期、丰水期分别进行水质监测,在5月至10月间,每月进行两次水文监测。

       “每年五月末是候鸟迁徙的季节,天鹅、蓑羽鹤在这里随处可见。”常年坚守在大山深处,巡护在崇山湿地之间,王旭根据鸟类的习性,可以准确判断出鸟类活动频繁的时段。2021年5月,绰源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发现蓑羽鹤踪迹,他立即找来长焦镜头和摄像机进行拍摄,制作完成的视频《蓑羽鹤飞落内蒙古大兴安岭绰源林区》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内蒙古卫视晚间新闻、新华网等各大媒体平台先后发布,还被森工集团党委宣传部评为优秀奖。

       对于家乡,王旭的心里有一份执着和热爱。为了拍好盛夏的晨雾,他凌晨4点钟就到郊外航拍,把一年当中最美的景致收入囊中。他拍摄剪辑的《雾锁兴安岭绰源美如画》短视频,充分展现了绰源国家湿地公园仙境般的景色,视觉冲击力极强,一经投出就被各大平台采用。

       “以后,我要和同事们继续做好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做好数据的记录、分类和归档,为生态保护建设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说起今后的工作,王旭态度坚定。

巍巍兴安岭,莽莽林海深。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像王旭一样的监测员还有很多,他们的足迹印在林区大地上,也刻在时光的年轮里。他们扎根林海,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这里的绿色希望。

       记者手记:

       青春若一缕明媚的阳光,温暖了寒冷的冬天。在林区有这样一群“80”“90”“00”后,他们放弃了诗和远方,扎根林海,守护绿色。他们或是生态保护建设中的技术骨干,或是鏖战火魔的防火尖兵,或是超越自我、勇敢担当成长为推动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守绿、护绿、增绿的一线迎风奔跑,放飞青春,成就梦想。我们相信,他们一定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林区绿色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以奋斗者的担当,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征程上,谱写出更加精彩的青春乐章。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