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来源:绿网
2023-02-16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赵兴祖 包文君 张淳源 通讯员 张旭 王宇

       2月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群山被皑皑白雪覆盖,蜿蜒的山路、苍劲的林木、起伏的山峰,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10日清晨,大山深处的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工棚升起了袅袅炊烟,门框上的春联、院内的冰灯、五颜六色的彩纸花,仍依稀保留着丝丝年味。

       董永胜揣着笔和本在工棚、客房内转悠。“客房衣柜里缺衣挂、造材间门锁需要维修……”董永胜嘴里念叨着,同时一一记录在本上。

       董永胜是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林场主任,也是517工队旅游景点的14个股东之一。9年前,董永胜还是林场的工会主席、小工队队长,带领工人起早贪黑完成木材采伐、生产和运输工作。现如今,他放下斧锯,带领职工护林造林,发展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2015年3月31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前一天,在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举行了停伐仪式。

       “我当时就在现场,心里五味杂陈,不知道以后该干点儿什么。”停伐后,董永胜陷入迷茫。

       为了解决人员安置和富民问题,森工集团大力推进绿色种苗、林特产品、碳汇、森林旅游、特色养殖种植等绿色项目。

       此时的董永胜萌生了依托林区停伐纪念基地和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森林旅游的念头。在他的带动下,工队里的职工们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14名工友采取自愿集资入股的方式,筹集了240万元,以森工文化、工棚文化为主题,把517小工队进行升级改造,打造林区特色旅游。

       为节约成本,大家一起盖房子、修路、搭栈道,凡事自己动手,没有专业人士指导,没有图纸设计规划,用时55天,把曾经的工队变成了旅游景点。

       2016年8月末,景点正式投入使用,小工队曾经的集材工、油锯手、管护员化身为面案、服务员、讲解员。春秋两季森林防火期时,他们是护林员;旅游旺季时,他们是旅游从业者。

       “虽然经营时间短,但效益可是实实在在的,才两三个月就收入了3万多元。”董永胜告诉记者,最多的一天,仅中午用餐就有300人。营业额最好的一年,毛收入达到70万,工友们平均年增收几万元不成问题,大家有活都抢着干,实在忙不过来,职工家属也都会参与其中,林区不伐木,照样有出路。

       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家都是各司其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空闲时间还给游客们讲述林区历史、护林故事,科普生态知识。

       为守住这片绿色,乌力库玛林场干部职工在植树造林、森林防灭火、森林管护工作中尽责尽力,多年来,无一起森林火灾发生。“一个人富不算啥,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董永胜语气坚定。

       这几天,董永胜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多家旅行社和相关专业公司主动联系他,寻求合作,而董永胜对517工队未来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规划。他说,要依托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森工文化,打造“四季皆美景”的高端森林旅游和徒步游。山里的水是优质水,他们今年计划在这里建造一个豆腐坊,再散养一些鸡、鸭、鹅,还可以采摘野生蘑菇,让游客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森林风光,还能吃到纯天然的森林食品。

       如何更好地开采这一座座“旅游富矿”?多年来,森工集团从未停止过探索的步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森工集团将森林旅游作为支柱产业,以打造大兴安岭地标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围绕“三区七向”发展布局,积极深化地企合作,实现同频共振。同时,不断整合放大林区旅游资源优势,创新营销模式,丰富营销载体,充分发挥平台“内引外联”功能,突破行业、区域和体制瓶颈,积极探索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与属地政府及企业机构密切合作,深化“旅游+”“+旅游”,引领林区旅游产业向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全面融入呼伦贝尔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有效促进森林、草原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记者手记:

       “生态美、产业兴、职工富”是个有机整体,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不一样,绿色产业发展的方向也不能“千篇一律”,而是要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只有有特色的产业,才能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林场517工队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森工文化,使森林旅游如火如荼,不管是“生态饭”,还是“旅游饭”,都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