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伐木工今朝护林人———记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林场护林员耿洪广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 张淳源 赵兴祖 包文君 通讯员 张旭 王宇
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根河森工公司乌力库玛林场护林员耿洪广像往常一样,踏着厚厚的积雪,翻过山岭、钻进密林,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工作。脚下没有一成不变的路,心中却是日复一日的坚守。以山为家、以林为伴,耿洪广吃苦耐劳、忠诚履职,献身家乡生态保护事业。
2022年9月27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在内蒙古展区的生态建设展板下方,耿洪广的林业伐木操作证、森林资源管护上岗证,吸引了参观者驻足深思。作为森工集团唯一的参展作品,这两个小小的证件,伴随耿洪广31年的工作历程,也见证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时代变迁。
耿洪广今年52岁,是一位憨厚敦实的中年汉子,他的身影如同一座大山,无言而有力。1992年,初中毕业的耿洪广进入乌力库玛林场工作,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林二代”。2022年,他接受了队级、场级、公司级三级岗前教育,顺利通过了考试,并跟着师傅学习了两年伐木实际操作,拿到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工作证———林业伐木操作证。
“小时候我家就在乌力库玛林场附近的一条山沟里,出了门就是大山和森林,这里的职工都从事着与林业相关的工作。”耿洪广回忆说。
时光回溯到31年前,习惯了与山林相伴的耿洪广子承父业,成为一名林场职工,开始了他的工作生涯。
“顺山倒啦!”从前放树时响亮的号子声,还经常在耿洪广耳畔回响。
“那时候国家建设需要木材,林场也需要工人,虽然条件艰苦,但只要进了林子,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干。”耿洪广说,没有先进的伐木工具,他和工友们就用斧头一下下砍,用手锯一点点锯,没有汽车集材,就用牛车、马车往山下运木材,风餐露宿、爬冰卧雪,啥苦累都不怕。
2015年,林区结束了长达63年的采伐历史。耿洪广也结束了自己23年的伐木工作,摇身一变,和同事们一起成为护林员。
“守山护林,看好自己的家。”耿洪广怀着这种信念全身心投入到生态保护工作中来,开启了他的森林守护之旅,也有了人生中第二本工作证———森林资源管护上岗证。
“停伐,让林子休养生息是好事,我们支持。但只会伐木的我们,也曾有过迷茫,放下斧锯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能吃饱饭不?”耿洪广欣慰地说,看来当初的担心多余了,现在的工作环境跟采伐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再也不用在山里爬冰卧雪生产作业,一住就是一冬天。现在,大家住进了干净温暖的集体宿舍,林场还带领职工积极发展旅游业,让职工不砍树照样能致富。
作为新时代的森林管护员,耿洪广肩负着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防止盗伐等重任,他负责的护林面积有300余亩。防火期间,每天吃过早饭,他就开始全天候不间断巡护,主要是靠步行,一走就是10余个小时,每天要走上10公里山路。他管护的区域没有火灾与大面积病虫害及盗伐等事件发生。
山里的日子枯燥而寂寞,耿洪广说,在长达5个月的两季森林防火期里,没有特殊情况,他和同事都不离岗,上山巡护雷打不动。
“孩子从小基本是媳妇带大的,可她仍无怨无悔地支持着我的工作,每次打电话问家里情况,她都让我安心工作,不用挂念家里。”说起家庭,耿洪广很愧疚。
每当有人问他工作苦不苦时,他总说:“不苦不累那是假的,但我干的就是这份职业,爬山钻林是我的工作,当看到我管护的区域山青了,草绿了,树高了,动物多了,我就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记者跟着耿洪广一起巡护,当走到山顶时,耿洪广指着这一座座山骄傲地说:“这就是我守护的林地。”放眼望去,这里植被丰富,松树、桦树等各种树木屹立林间。
“我从小在林子里长大,对林子有着很深的感情,只有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家乡的天才会更蓝、山才会更绿、水才会更清。”耿洪广望着眼前的林海态度坚定。
记者手记:
采访时,为了迁就记者,耿洪广在巡护时特意放慢了速度。可即便如此,记者依然累得气喘吁吁,跟不上他的脚步。在这短暂的巡护体验中,记者感受到护林员的艰辛与不易,体会到了护林员的孤苦与寂寞。无论严寒还是酷暑,耿洪广每天坚持巡山,及时发现问题,排除安全隐患,可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苦付出,却无人了解。但耿洪广并不在意,他说:“能守护好这片林海,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这是守护林区绿水青山的所有一线护林员的心声,也折射出了林区一代代务林人的勤劳质朴与善良真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