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冷资源打造幸福产业

来源:
2023-02-23

       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 记者 赵兴祖 张淳源 包文君 通讯员 刘宏伟

       窗外,白雪皑皑,大红灯笼高高挂,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屋内,炉火正旺,游客剪着窗花,吃着冰糖葫芦,暖意融融。

       这里是中国冷极村,位于金河森工公司金林林场,距离根河市区55公里。

       1月2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绍骋来到金河森工公司中国冷极村林俗旅游家庭接待户曹书芳家、耿艳梅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为务林人发展旅游产业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2月13日,临近中午,中国冷极村林俗旅游家庭接待户曹书芳家中,飘出了阵阵香气。灶台下火苗窜动,曹书芳熟练地将蛋液缓缓地倒入锅中,右手紧握铲子,不停地翻炒着,大葱炒鸡蛋、红烧肉、小鸡炖蘑菇……一道道林区家常菜陆续出锅,也为曹书芳带来可观的收益。

       闲暇时,曹书芳会坐在桌旁,掏出手机,翻阅孙绍骋书记到林区调研的新闻,一张孙书记和她聊天的新闻图片,她看了又看。“孙书记很和蔼,对我们发展旅游产业非常关心,问我们游客多不多?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曹书芳激动地对记者说道。

       勤快、干练的曹书芳是远近闻名的厨艺高手,曾经在木材采伐时期,在达赖沟林场开饭店,由于菜品味道好、分量足,深受林场职工们的欢迎。2012年,金河森工公司将金林、达赖沟、嘎拉牙三个林场实施生态移居搬迁,她的饭店也关门了,跟着丈夫来到了金林林场。

       浩瀚的大兴安岭苍莽依旧,世代依山而居、以木为业的林业人,放下斧锯,积极投身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曹书芳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林场鼓励大家搞旅游,很多人开始不敢尝试。2012年,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和丈夫开了‘冷极驿站’,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曹书芳回忆道,夏季,在旅游旺季的时候,最多一次接待100人。冬天,特别是正月,房间都订不上,从年前到元宵节,住宿、餐饮都爆满。她告诉记者,夫妻二人忙不过来时,经常找亲戚朋友来帮忙,有时还会雇人。民宿、餐饮、卖山货……她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左右,真正吃上了“生态饭”。

       雪覆千山、美景如画。因林而生、因冷而兴的中国冷极村,每年都会吸引大量中外游客。抽冰尜、骑雪地摩托、狗拉雪橇,品尝“冷极八大碗”,睡东北大火炕……林区特有的森工文化、林俗风情,让这里的旅游产业风生水起。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游客也越来越多。

       “我是在抖音上刷到的中国冷极村,第一次感受到这里的寒冷,也第一次感受到这里的热情,这里风景好、空气好,有机会我还会来。”来自福建的游客刘女士兴奋地对记者说。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中国冷极村全年无霜期不足60天,年平均温度零下6摄氏度,是全国自然条件下气温最低的地方,最低气温达到过零下58摄氏度。在林俗旅游家庭接待户耿艳梅的记忆中,以前采伐时,因为寒冷,林业工人可没少遭罪。现在,他们却因为寒冷腰包越来越鼓了。

       耿艳梅的丈夫过去和这里大多数人一样,以采伐为生,随着木材减产停伐,“一木独大”的经济失去了往日风光。“我丈夫在山上干一冬天也赚不到1万块钱。”耿艳梅望着远处的高山说,那时女儿正在上学,家里一大半的收入全都用在女儿身上。为了增加收入,她秋天入山采秋、冬季上山跟着丈夫一起清林,贴补家用,一年都不舍得买一件新衣服。

       2014年,耿艳梅和丈夫在公司的扶持下,也加入了林俗旅游家庭经济创业中,第二年就见到了收入,靠着物美价廉和游客们的口口相传,日子越过越红火。“除了住宿和餐饮有一定收入,经常有从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要买木耳、蘑菇和蓝莓酱,这些收入也很可观。”耿艳梅告诉记者,同样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虽然不再伐木了,但他们靠着这片绿水青山过上了幸福生活。

       中国冷极村林俗旅游家庭接待户的生活变迁,也是林区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2022年,森工集团按照“优势资源集中开发、优势景区集中打造、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则,优先发展重点旅游景区,突出森林、湖泊、湿地、温泉、冰雪、林俗等生态景观,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康养为一体的高端生态旅游品牌,积极推进额尔古纳界河游、阿尔山金江沟温泉度假村、中国冷极村建设,为打造世界地标性国际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独具北疆特色、国内一流的森林康养综合体奠定基础。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到林区、了解林区,体验这里的生活,我们也坚信林区的未来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来越好。”谈及未来,曹书芳、耿艳梅满怀期待。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大森林、大湿地和大冰雪共同赋予了旅游产业发展最突出的优势、最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品牌、最有价值的潜力。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冷极村依托独特的冷资源,开发冰雪森林生态旅游及林下经济。从昔日的“伐木工聚集地”华丽转身为声名大噪的“中国冷极村”。冰雪经济催生的产业红利,让这里的职工丢掉“木头碗”,捧上“聚宝盆”,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务林人正擦亮生态优势,让林区更具活力、更显魅力、更有潜力。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