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平:做新时代的“卖碳翁”
于世平在碳汇样地进行监测调查。陈晓琳摄
■本报记者赵兴祖通讯员李浩
兴安七月,万顷碧波绿正浓。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主脊的绰尔森工公司五一林场,仿佛置身天然氧吧,一排排挺拔的松树,英姿勃发地站立在山岗上。内蒙古森工集团首宗挂牌成交的碳汇项目就源于此。
绰尔森工公司是内蒙古森工集团首宗实现挂牌成交林业碳汇交易的单位,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华北地区实现最大一笔国际林业碳汇交易的单位。在完成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公司森林资源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碳汇办主任于世平承担了主要工作任务。他起草了绰尔森工公司碳汇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了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数据库建库工作。他还带头申报了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资金项目,获得自治区391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对玉溪公园的改造,使之成为绿色低碳示范体验区。
为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4年,森工集团大胆尝试,通过前期对国内碳汇管理公司及碳汇市场的考察,启动了林业碳汇开发工作,并成立森工集团林业碳汇项目领导小组,把包括绰尔森工公司在内的7个公司作为碳汇项目试点单位。
也就是在那一年,于世平接管了公司碳汇工作,当时的他对碳汇工作也是一头雾水。
“既然党组织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作为党员,不能挑三拣四,要把工作干好,这是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回忆起9年前接手碳汇工作的场景,于世平语气坚定。
起初于世平对什么是“碳汇”根本没概念,干工作也不知从何入手,于是他边干边学。
“那时碳汇方面的书籍并不多,只能在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研读文件,也咨询了许多专家学者,慢慢地,工作渐入佳境。”于世平告诉记者。
2017年12月18日,绰尔森工公司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林业碳汇项目首批碳汇减排量在浙江杭州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完成交易40万元,开创了自治区、林区林业碳汇交易的先河。2018年1月18日,绰尔森工公司与浙江华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举行第二次销售仪式。至此,绰尔森工公司碳汇交易额突破百万元,真正将“碳库”变为“钱库”。
按照现行的林业碳汇方法学标准测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符合碳汇项目开发条件的森林面积有260万公顷,以2010年至2060年为计入期,51年理论总固碳量可达3.5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年均可实现碳排放抵消700万吨。若以40元/吨的价格估算,仅此一项碳汇产值可达2.8亿元/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于世平告诉记者,只有把森林保护好建设好,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购买我们的碳汇,不但可以得到生态补偿,同时把销售碳汇的资金再用于生态保护建设上来,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我们结合原有的VCS林业碳汇项目,积极开发CCER林业碳汇项目,努力形成进入自愿减排市场和强制减排市场完整的碳汇经济产业格局。”于世平表示,目前,公司已建设完成人工造林和人工林森林经营碳汇数据库,稳步推进天然林森林经营数据库建设。
继续推进VCS林业碳汇项目交易、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打造多元化碳汇项目……于世平已经列出下一步工作计划,做好新时代的“卖碳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