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华:深耕圃地绽芳华
■主讲人王军
赵德华是绰尔森工公司中心苗圃温室大棚的育苗工,从事育苗工作已有30个年头。
在苗木移栽期,如果错过时节,移床的苗木就不容易存活。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从4月份开始,赵德华和其他育苗工每天早晨骑车四五公里,大约五点半就来到圃地,中午在地里简单吃点,直到天黑才回家。在圃地干活蹲不下、站不了,经常哈着腰,坐在地上或者半跪着移栽。春天给苗木撤防寒土,育苗工只能半哈着腰,戴着手套一点一点地扒土、植苗,一整套工作流程做下来,腰木了、腿麻了、手也僵了。
春季灌杯、撤土,乍暖还寒的春风凛冽彻骨;夏季除草、施肥,日头暴晒、蚊虫叮咬;秋天起苗、捆扎,要在半水半冰的环境中窖藏……这些都是对育苗工体力、毅力的考验,有的姐妹坚持不住,离开了育苗岗位。但赵德华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始终工作在育苗一线。
那些年的大忙季节,赵德华经常一连数天顶着星星出门,披着月光回家。丈夫在贮木场上班,跟她一样披星戴月,孩子只能长期在婆婆家里。
“妈妈,你就带我回家看一眼,看一眼就行……”孩子两三岁时,因为想家,曾哭着哀求她。这话让赵德华至今想起来仍是鼻子一酸,她觉得这些年对孩子的亏欠太多。
2015年,赵德华被选为技术骨干,开始从事温室大棚的育苗工作。对野生花卉的培育,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室内温度、土壤湿度、覆土厚度等一些细微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种子的出芽。她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严格操作规程,细心揣摩各工序要领,逐渐掌握了花卉翠菊、棘豆、斜径黄芩、剪秋萝等植物的生长习性,出芽率不断提升。她所参与的花楸苗木培育工作,打破了林区不能本土培育花楸苗木的历史,填补了大兴安岭林区花楸规模性繁育技术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