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坚守初心用心用情讲好故事———林海日报社融媒体采访部在全区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荣获先进集体称号
■本报记者李鹏飞
日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工作者协会印发表彰决定,对全区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21家先进集体、38名先进个人和39件优秀作品予以表彰。林海日报社融媒体采访部荣获先进集体称号。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开局起步事关全年发展,林业各条战线干部职工用奋斗开启新征程,迈出了铿锵有力的步伐。
林海日报社把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作为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第一时间召开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动员会,制订策划方案、提出目标任务、确定采访主题,积极组织本报融媒体报道组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推出了一大批融媒体报道作品,为广大读者生动呈现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片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和广大干部职工以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实干诠释责任担当的积极作为。
1月22日,大年初一,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赵佳佳走进根河森工公司开拉气林场701管护站,采写稿件《“云上团聚”叙相思春节在岗护林海》,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主题,以讲故事的方式,反映出林区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深山密林里的信息“天路”逐渐打通,也让职工切身感受到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报道组记者特别注重新闻的鲜活性、生动性、互动性,注重融媒体产品“接地气、沾泥土、带露水”,先后推出《“火焰蓝”的新春守护》《民生跟着民声走一路多用众欢颜》等,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讲好林区故事,传播好林区声音。
走基层不仅能找到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更能从中汲取到力量和智慧。春节期间,本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记者还聚焦育苗工、湿地保护工作人员、森林消防救援人员、车站售票员等特殊岗位,《守护野生动物“天堂”》《挂灯笼铺彩灯“年味儿”十足》《春节“不打烊”服务不停歇》《公园又添新景致雪雕滑梯乐趣多》《寒冬,森林中奔忙的身影》《春节在岗,这样过年!》《夫妻管护站里的幸福“年味儿”》《半生芳华献山林只为兴安一片绿》《管护站里过大年》《微波站里的坚守》《小范的大心愿》等一大批鲜活报道,将节日期间坚守一线、默默付出的“平凡英雄”生动地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为重磅推出“新春走基层”报道,林海日报社在报纸、微信公众号开设“新春走基层”“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记者走基层”“务林人肖像”专栏,共刊发走基层稿件30余篇,制作视频20余条,同步在微博推出,总阅读量(点击率)超过4万人次,矩阵式、立体化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覆盖面、提升了影响力。《耿洪广:昔日伐木工今朝护林人》《民生跟着民声走一路多用众欢颜》《“工惠”小程序连着职工的心》等多篇报道被《中国绿色时报》、人民网、新华社、奔腾融媒等媒体广泛转载。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是2023年,林海日报社每年都精心策划“新春走基层”活动,除了在《林海日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之外,林海日报社还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上分别推出“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以全媒体报道形式为树立林区形象、传播林区正能量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林海日报社融媒体报道组和林区各驻站记者、通讯员积极响应,舍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在节日里深入林区各条战线,采写了务林人坚守岗位的动人故事,以实际行动践行“四力”,组成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新闻队伍,不愧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林海日报社融媒体采访部现有记者5名,平均年龄36岁。他们始终坚持一线职工在哪里,鲜活的新闻就在哪里,新闻工作者就在哪里,把笔墨和镜头对准林区各行各业干部职工,充分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记者刘磊多次深入林区雷电火灾扑救一线,与林业快扑队员同吃同住,记录务林人英勇护林海的画面;记者米何妙子曾深入北部原始林区驻扎采访十余天,任凭蚊虫叮咬,克服困难重重,推出系列报道,生动反映了林区生态保护建设成就,以及务林人背后的故事;记者李鹏飞患有严重的高血压,药片常年不离身,仍风雨无阻地奔波在采访的路上、伏案于凌晨的电脑前;记者赵兴祖经常下基层采访,1个月最长出差20多天,上小学的孩子只能交给母亲照顾,同在一个屋檐下,他与儿子见面的时间也少之甚少。
一篇篇报道、一张张照片、一组组镜头的背后,来自于一次次深入基层一线。面对各种急难险重的报道任务,融媒体采访部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特性多次得到充分印证,体现了"每逢大事必在现场"的职业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