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兴业 浙江在青山绿水间做强富民发展轴
青山绿水是浙江最鲜明的底色。近年来,浙江全省各地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林业生态富民产业,挖掘培育“森林粮库、钱库”价值,多措并举盘活森林资源,不断拓宽就业增收空间,让浙江的青山绿水不断焕发勃勃生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精准谋划项目 积蓄绿色动能
走进浙江省松阳县南坑源村“江南药谷”种植基地,该县重点培育的道地药材三叶青,在浙南山区的晨光中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林农们正忙着对枯苗、缺苗进行补种和精细化管护。
“江南药谷”三叶青种植基地
南坑源村森林覆盖率超过70%,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土壤腐殖质、石灰质含量高,是野生中药材生长的天然沃土。但在过去,由于村域面积大、人口较分散、资金投入缺乏等,一度让南坑源村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如何帮助村民增收?政府重视和投入是关键一步。2023年,松阳县《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布实施,南坑源村把握战略机遇,通过“流转林地+保底收购”模式,动员全村上下,在45天内成功完成林地流转2600余亩,争取到了“江南药谷”项目落地,目标打造“华东三叶青道地药材主产区”和“药旅融合综合示范区”,开启了蝶变之路。
南坑源村组织党员干部率先种植三叶青,并引入专业团队提供免费技术指导,解决种植难题。在村支部大力推动下,群众纷纷响应号召,参与产业发展。松阳县也配套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吸引了浙江贝尼菲特、五养堂等6家知名药企前来“江南药谷”投资兴业。
贝尼菲特药业种植基地相关负责人说:“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促使我们来‘江南药谷’投资。企业对农户种植的产品进行收购,从而带动整片区域农户们的种植积极性,一起做大做强林下实体经济,这样既有利于我们企业自身发展,又增加了就业岗位,实现富民增收。”各大药企通过建立保底销售协议,真正实现种植有保障,让村民们放心种植,并招募到了10余家种植大户入驻。
经过3年建设,目前“江南药谷”已投资4000余万元,累计签约种植、科研、药旅等项目11个;完成7公里基地道路、入口提升改造、科普长廊、旅游驿站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现代设施农业与林下仿野生种植相结合的模式布种三叶青1700亩、112万袋。“江南药谷”规模化种植、集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并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布种三叶青超60万袋,实现户均增收超1万元。
为保证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扩展市场销路,南坑源村争取到浙江中医药大学松阳研究院科研基地落地,由研究院选派专家,围绕中药材种植、健康产品开发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和产业孵化等工作,共建全省首个中药种质资源产学研示范基地,集成智能温室、生态立体栽培等五大功能区。
村民在大棚种植中药材
基地建成一年来,累计收集500种浙产特色中药种质资源,成为浙江省种类最多的中药种质资源展示园,并积极打造中药种质“芯片”,为科学和研学提供技术支撑。基地为村民提供优质种苗60万株,辐射带动周边基地3处以上,带动数千户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实现就业增收。
擦亮生态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
磐安县地处浙江地理中心,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县和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高指数的负氧离子使其常年空气优良率超过95%。多年来,磐安不断拓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擦亮生态底色,探索富民渠道。
良好的生态孕育了磐安丰富的中医药植物,其境内的大盘山自然保护区,有药用植物1219种,占浙江省的60%以上;载入中国药典的有258种,约占药典的近半。灵芝,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和保健品原料,依托优质的生态,也得到了大规模种植,年产值超千万元,成为推动磐安中药材升级和兴业富民的重要力量。比如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浙江济百川药业公司承建的生态灵芝基地,用20年以上深山老林里的檡子树原木段培育灵芝。苛刻的基地选择,从源头上保证了灵芝的高药用价值品质,“不用化肥农药,全靠大山里的腐木养分,每斤价格可达千元。我们还开发了灵芝孢子粉、灵芝茶等一系列产品,得到了市场认可和欢迎。”济百川公司负责人表示。
在守护好生态底色的同时,磐安县双峰乡也选择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来获得更多收益。
位于双峰乡由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运营的智慧菌菇方舱基地,是当地乡村振兴的一个试点项目。方舱内雾气缭绕,六层的立体种植架上,数千个菌包整齐排列,在专用生长灯的照耀下蓬勃生长。桑黄是一种原产于高海拔地区的珍稀药用菌,其生长周期较长,从出菇到采收通常需要3个月,如今能在磐安县扎根生长,全靠智慧菌菇方舱通过AI技术自动匹配最佳生长模型,精准模拟出桑黄的原生环境。
磐安智慧菌菇方舱
方舱培育的优质菌种供给周边村民,大范围带动周边老百姓共同种植,让好山出好菇、好菇产生好效益,推动菌菇产业发展。“针对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低收入农户,我们免费提供菌种,把菌包生产分包给他们,带动他们增加收入。”智慧菌菇方舱负责人表示。2025年预计生产菌种150万瓶,可盘活5000亩山林资源,带动周边村民总体增收约3亿元。
作为融合“林业+旅游”“林业+医疗”的朝阳产业,森林康养是林下经济的升级版,也是林下兴业的重要驱动力。
磐安县森林覆盖率超83%,自然景观众多,拥有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天山村拥有海拔1314(谐音“一生一世”)米的全县最高峰——青梅尖,被誉为“爱情圣地”,也是磐安县典型的高海拔避暑胜地。
近年来,天山村依托良好的森林生态,积极投身森林康养的“怀抱”。一方面开发了享有空中草原景观的“小武功山”,在网友无人机镜头的催热下,在网络上火爆出圈,大家纷纷过来摄影打卡;另一方面,建造了各档次民宿和农家乐近30家、床位300余张,村民收入和集体经济得到了双提升。特别是今年6月竣工完成的天山村民宿集聚区,内含26栋民宿、253个客房、500余张床位,极大地提升了该村游客接待能力,缓解了旅游旺季“一床难求”现象,预计带动民宿集聚区业主村民实现户均增收超40万元。森林康养致富新路子,也使天山村成为磐安县偏远山区推进共同富裕的示范标杆。
磐安天山村“小武功山”鸟瞰
盘活森林资源 焕发产业活力
庆元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森林覆盖率高达85.92%,是浙江省最“绿”的地方。多年来,庆元县始终坚持把林业作为守护优质生态、发挥绿色生态价值的重要抓手。
为扭转原有国乡合作兑现周期长、见效慢、林农积极性不足等问题,庆元县在2023年推出总投资达35亿元的国储林项目,作为国乡合作2.0升级版。一方面创新“林场+国企+林农”三方协作模式,将分散闲置山林资源集中流转至国有经营单位集约经营管理,探索开展“杉木大径材+珍贵树种+林下经济”和“杉木大径材+短工林+林下经济”两种复层林营造模式,形成“上层林木涵养、中层药材共生、下层菌禽互补”的立体种养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增值,使林下经济从“单点突破”迈向“多元融合”。开展多花黄精、灵芝、三叶青等多种中草药生态循环种植,产出优质中药材,进一步激活山林资源。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种植林下中药材2.7万余亩,年产值1.3亿元。
庆元县林场 “杉木大径材+珍贵树种” 复层经营模式
另一方面,新的国储林项目打破了原有国乡合作的分红模式,通过“收益预付+动态结算”模式,每年按全省公益林补偿标准预付收益,合同期满按“多付不还,少付补足”结算,并额外给予村集体3%分成,有效保障村集体、林农利益。依托项目建设,村民还可享有每年50元/亩的林地租金,极大促进了林农增收致富。
毛竹是庆元县的传统产业资源,是当地不少留守老人活的“养老金”。但人口外流、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毛竹产业的经济效益。
如何让毛竹焕发新生?庆元县黄田镇交出了一份答卷。
置身黄田镇以北的高产笋用林示范基地,成片成片竹林展现在眼前。“高产笋用林”示范基地项目,一方面通过“林农就近就业有薪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入股合作有股金”的“三金”共富模式,实现了笋竹用林高效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依托科学举措,比如建设喷灌系统,让竹林在干旱时也能“喝饱水”,实施配方比例施肥,为竹子生长精确补充养分,调整竹林结构,优化竹子生长环境;不仅让这片毛竹林实现了“重生”,甚至化为“致富黄金林”。黄田镇副镇长吴根旺介绍:“现在示范基地的冬笋亩产达250公斤、春笋亩产1500公斤,山林场地的年租金可达300元一亩。高产亩均效益提升到了8000元,亩均竹林流转金由50元提高到了400元。”当地有经验的林农可以通过参与竹林经营,真正实现在家门口有就业、有收入。“以前10亩毛竹林年收入才几千元,现在流转给合作社,光租金就有4000元,加上务工工资,一年能赚10万多元。”黄田镇当地林农高兴地说。
毛竹示范基地
(本文图片均由浙江省林业局提供)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赵希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