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兰屯纪行

来源:中国绿网
2016-06-14
        □ 侯秉忠
        去年盛夏,我来到有塞外苏杭之称的扎兰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城绿树涌涛,绿得那么广、那么美、那么浓,人在绿涛中泳行,楼在绿涛中隐映,令人惊叹。我想,扎兰屯的景色之所以被赞美,树多绿浓是其关键。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就在词中咏道:“扎兰屯爱无边绿”,老舍也曾有诗句云:“绿树徐入绿村庄”。而今天,扎兰屯的树更高了,更多了,更绿了,生机勃勃。正如历史学家翦伯赞所说:“如此风光真是画,不须粉墨写鲛绡。”
        扎兰屯林校六五三班的同学,在入校五十周年之际,相约从全国各地来到扎兰屯,访母校、寻田踪、游名城。有的还带来了夫人和孙子,让她们也看看自己当年读书的地方。
        我们首先拜访母校。尽管学校现在已易名,但我们来到校门前仍很激动。遥想五十年前,我们走进这个校门时,是多么年轻、多么高兴啊!今天,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人,站在曾梦绕魂牵的母校面前,含泪鞠躬:亲爱的母校,你的孩子们来看望你了!我们站在校门前,拍下了回母校的第一张照片。
        正对学校大门的是教学楼,楼前有一泓绿水,水中有片片睡莲叶、朵朵粉红花。教学楼虽已改建,但当年我们上课的楼就在那个位置啊!顿时眼前浮现出当年老师讲课的情景。
        现在学校的老师,热情地领我们参观校园。学校变化很大,环境优美,千百绿树簇拥中,很多新建的楼房和文体设施,特别漂亮,先进。
        校史展览馆,记载了学校60多年的风雨历程。我们看到当年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照片,引发回忆,倍感亲切;看到桃李满天下,很多优秀校友的卓越成就,特别自豪。
        在操场边,耳畔响起当年早操的口令;在花木繁茂的苗圃,想起当年在花径朗读宋词;我和当年一个宿舍的同学,在当年房间窗前合影留念……
        对于我们这些已七十来岁,又是星散全国各地的同学来说,这可能是此生最后一次来母校了!告别时,我们一步三回首,双目噙泪,再见了,母校!我们将终生难忘母校,难忘师恩!
        第二天,我们驱车去扎兰屯市郊,到雅鲁河畔的农家小院游玩。那里玉米地旁,有一幢小平房,依山傍水,院门檐周和院篱上,数盏灯笼红红,几面彩旗飘飘。院里有樱桃、杏树,果实累累,正值成熟,可随意采摘。沿河搭一长廊遮雨棚,摆放几十张大圆桌儿。绵绵青山、丛丛绿柳的倩影,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河水中。几个头戴竹笠的垂钓者,在河滩卵石上擎竿静坐,时有收获。时而有群群小鸟欢叫着,掠水上下飞舞。小院厨房的女服务员,在河边挤洗捞自此河中的柳根儿鱼,那可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啊!来自大城市的同学们说,好久没看见这么美的天然景色了。
        同学们还带来了笛子、胡琴、音响设备,奏起来,唱起来,跳起来,乐韵歌声悠悠,缭绕旷野,翁媪舞姿翩翩,轻盈优美。歌舞使大家忘记了岁月的无情、人生的迟暮,肆意狂欢,仿佛又回到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很多年轻游客,纷纷驻足,艳羡称赞。一群多么健康、快乐的老小孩儿呀!
        中午的饭桌上,手把肉、农家饭,简朴而热烈,色美而香浓。大家频频举杯,叙友情、话人生、祝康宁,欢声笑语,情意浓浓。
        第三天,我们来到吊桥公园。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扎兰屯的标志性景区。
        吊桥公园,是五十年前我们在林校读书时经常光顾的地方。现在旧地重游,感到最大的变化是树更大更密了,公园像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于小城中。白色的吊桥,由铁索悬吊,虽逾百岁,但仍是那么年轻、漂亮。游人悠然漫步其上,晃晃颤颤,宛若摇篮。遥想五十年前,我和同学们常在桥上前后配合,呈之家形跑动,整个吊桥就会大幅度哗哗摇摆起来,又刺激,又有趣。雪白的桥和岸畔绿柳、红色尖顶小屋的倒影,映隐于桥下的碧水中,令人惊叹这色彩之艳、朦胧之美。桥的一头立着刻有叶剑英元帅诗的石碑,其中有句云:“铁索悬空新瀑急,吊桥桥上忆长征。”是啊,看到这吊桥,老革命家便想起了长征路上飞夺泸定桥的激战了。同时,我们也会想起毛泽东“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名句。
        沿着园中小径漫步,时而密林浓荫蔽日,时而孤树昂然挺立,凉风送爽,青苔铺滑。看小桥流水悠悠,赏彩榭亭阁隐隐。树冠鸟儿鸣翔,花丛蜂蝶飞舞。我时时辨寻:当年持卷读书倚过的大树;当年与同学闲聊的小亭。我还有幸用手机抓拍了一帧蝶恋花的彩照,并用微信发给千里外的朋友,立刻得到点赞回复。
        园中还设有“垦石园”,展立一些名人诗碑,都是咏赞扎兰屯的。其中有著名作家老舍、叶圣陶、端木蕻良、历史学家翦伯赞等名家的诗词。最有名的是老舍的诗句:“诗情未尽在苏杭,幽绝扎兰天一方;深浅翠屏山四面,迴环碧水柳千行……”拜读优美诗词、高超书法,令人流连忘返,赞叹不已。
        扎兰屯之行,匆匆三天又离别。霜染鬓发之人,面对同学、母校和美丽的扎兰屯,都感到依依不舍,何日再见实难料,执手哽咽情深深,期盼此生还能再来游扎兰、访母校、会同学……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