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举旗铸魂 ——2018年牙克石市宣传思想工作综述
赵宗杰
2018年,牙克石市宣传思想文化坚持守正创新,大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坚持不懈开展宣讲“七进活动”,建立网上网下“学习讲堂”,深入开展“新闻舆论工作质量提升年”主题实践活动,为建设绿色美丽发展牙克石和助力“三都”战略实施提供了坚强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
聚焦新思想,强化理论武装——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的思想只有真正被干部群众知晓、明白,才能迸发出强大力量。狠抓中心组学习重要载体,以市委中心组、市委书记带头学习为示范引领,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开展集中式、研讨式、对焦式学习。深入开展宣讲“七进活动”,注重森林文化、冰雪文化的挖掘阐释和深耕厚培,建立网上网下“学习讲堂”52个,全年开展各类宣讲300余场,受众万余人。
着力守阵地,落实意识形态责任——
紧紧围绕“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组织召开意识形态责任落实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进一步完善阵地管理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并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到市委巡察重要内容。2018年全市意识形态领域平稳可控。强化网络安全责任落实,不断提升网上舆情发现研判处置水平。
传播好声音,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在行走中见证牙市的每一点变化,用笔尖、镜头的温度,传递着新闻的力量!围绕牙市重点工作、重大活动,在上三级主流媒体刊播稿件533篇,其中5篇在中央电视台播发。挂牌成立融媒体中心,入驻自治区“草原云”平台,成功开通新华社党政客户端“魅力牙克石”,运用“新华社现场云”对牙市重大活动、赛事进行现场直播报道14次,单项直播最高阅读突破11万次。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冰雪日系列活动中,借助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三台卫星转播车进行户外长达2个小时的全程直播,新华社现场云、自治区草原云同步直播。CCTV-5播出55分钟的《中国量产车性能大赛·牙克石站》比赛实况;电视专题片《兴安岭上冰雪之都·牙克石》助力牙市获评“中国冰雪之都”气象标识。各新媒体平台全年播发各类资讯近5万篇,总阅读量3000万次(其中,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的《内蒙古牙克石:花开成海,油菜花旅游季惊艳亮相》,阅读量超85万;大兴安岭冰雪日#DOU动兴安冰雪#抖音话题,播放量247.4万次)。
弘扬价值观,大力培育时代新人——
坐拥古老文化底蕴的牙市,从来不缺乏激昂向上、催人奋进的美好故事和丰富元素。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制建设、社会治理、日常生活、学校教育,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主题实践活动,4人获评“呼伦贝尔市道德模范”,34人被评为“牙克石身边好人”。着力提高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水平,制定印发《2018年牙克石市迎接全区文明城市测评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六大”专项行动,加强实地巡查、随机抽查,顺利通过自治区文明城市测评。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市纪委监委晋级呼伦贝尔市文明单位标兵,农商行免渡河支行晋级呼伦贝尔市文明单位,博克图镇、伊图里河镇晋级呼伦贝尔市文明村镇。
描绘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之歌,百花竞艳成绩斐然,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为基层、一线群众职工演出160余场,原创现实题材小品《春天》和小吉剧《远去的喊山号子》获得全区小戏小品优秀奖。组建“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小分队,深入全市各镇办开展精准化服务。加快推进规划面积4050平方米的乌兰牧骑馆建设。按照“增三性去四化”的要求,顺利实施文联体制改革,9人获得呼伦贝尔市第十届文学艺术创作“骏马奖”,获奖人数位居旗市区第一位。努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全市79名理论、文化等志愿者,通过“文化小康视线”平台面向镇办、社区提供远程理论、声乐、舞蹈、健康等讲座30余次,成功承办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现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