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褪色 延续绿色梦
来源:
2020-08-31
米何妙子
初秋的林区,收获的季节,满目绿色。对于跟树木打交道40余年的老郑来说,看着2018年他和几个老伙计一起种下的榆树苗慢慢长大,荒坡变成了“绿肺”,甭提多高兴了。
种树育林 还给森林本来“面容”
老郑名叫郑希清,在林区工作了一辈子。2017年退休后,他和几个儿时的老同学琢磨着得找个有意义的事儿做,退休后也能老有所为。思来想去,唯有种树才是世世代代可以得到延续,造福子孙的有意义的事儿。经认真商讨后,现住在扎兰屯的郑希清带着几麻袋的榆树籽驱车回到了阿里河,几位老人用几把镐头和铁锹、几副肩膀和3年的时间,将榆树籽洒满了阿里河北大坝和东大坝河堤两岸。就这样,让绿色布满荒坡,便成为郑希清、李俊、曹利国、金宝屯、王法理这几位退休老人的“新事业”。
“我们几个都是1957年生人,63岁。记得小时候,河堤两旁长满了参天大树,在我们的印象中,那里都是原始森林,我们都不敢去那里面玩。为了支援祖国开发建设,我们采伐了大量的木材,现在河堤两岸树木少了,我们几个就合计,在河堤两旁撒上榆树籽,让榆树来保护堤坝,还原大自然本来模样。”郑希清说。
“榆树的根能牢牢抓住土壤,保护水土流失,既能防风固沙,还能绿化环境……”老郑细说着榆树的诸多好处,在他慢条斯理的描述中,记者仿佛看到了数十年后,这里绿意更浓的景象。
“在林区干了一辈子,种了一辈子的树,年轻的时候干劲儿足,干上一天活都不觉得累。现在年龄大了,种树的速度虽然慢,但是我们心气足,我们愿意一辈子守望大山,坚持自己的梦想。”李俊说。
对于几位老人来说,一辈子生活在林区,树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种树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精神!
初心不改 信念弥坚
“做成一件事儿并不难,难的是坚持把这件事儿做好。”曹利国坚定地说。虽说都是林业人,但是如何种好每一棵树,保证成活率,也让几位老人煞费苦心。3年间,累计6公里的河堤沿线,他们在不断积累经验,一路摸索前进中,一年种得比一年好。郑希清告诉记者,2018年撒的那批种子,有的已经长到七、八十公分高了,但是当时种子播撒得比较分散,不成规模。2019年,他们挖了垄沟,将种子埋下,但是用的是2018年剩下的种子,导致成活率不高。今年,他们把垄沟挖得更加笔直,重新购买了新种子,埋好种子又覆土、压实,相信明年,河堤两旁一定会筑起一道绿油油地“榆树墙”。“我们种了一辈子树,往小了说是美化家乡,往大了说这是造福子孙,就是这个信念让我们退休后也从未放弃植树造林这个事情。”金宝屯说。
“真没想到这片荒地还能长出榆树,绿绿的,真好看……”“空气清新,到这里感觉心情很愉悦!”感受着绿化带来的变化,过来河边游玩的百姓赞不绝口。
“看到小树苗扒住了土,扎住了根,我这心里就安稳了,就跟人穿衣服一样,大山也穿上了绿色的衣裳,我这心里真是舒坦啊。”王法理感到由衷的开心。
从撒下第一粒榆树籽开始,几位老人便将种树当成他们退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一年接一年为自己为家乡种下绿色的希望。“很多外地的同学听说了这件事儿,也都纷纷报名参加,想为家乡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约定,只要走得动,就要一直种下去。”郑希清激动地说。
“我们想着,等到明年,找林业局的领导商量一下,给我们规划一块空地,到时候我们多聚集一些同伴,多培育一些树种,为家长增绿。”郑希清信心满满地规划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