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春:用歌声润泽人生

来源:
2020-09-21
   何康红
     “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撒落在河边……”2020年夏季的一天,一阵嘹亮的歌声飞出林家小院。家住牙克石市塔尔气镇的绰尔林业局退休干部今年85岁高龄的李秀春老人手持歌本,深情演唱喜爱的歌曲《呼伦贝尔大草原》。和他同龄的老伴,患有大面积脑萎缩,虽然经常犯糊涂,但只要听到李秀春的歌声,她就安静下来,面带少女般的微笑,聚精会神地听李秀春唱歌,当歌声停下来,她会高兴地鼓掌,连连叫好。
      这样一位“演员”、一位“观众”的演唱会几乎天天都在进行。因为喜爱所以钟情,因为痴迷所以不舍。自打十几岁与音乐结缘,李秀春用歌声陶冶了性情,丰富了生活,快乐了自己和家人,润泽了他开朗、善良的人生。
      与文艺结缘
      1951年,李秀春在兴安盟突泉县人民武装部参加工作。1952年调入自治区林业工会文艺工作队。参加工作后,他结识了一位原长春乐团指挥,并拜师于门下,学习五线谱和乐器。得益于老师的精心传授,他从一名简单的音乐爱好者,成为一名经过专业训练的业余歌手,从那时起,他便与音乐结缘,至此不离不弃。
      1952年,牙克石林业管理局成立之初,林业工人文化生活匮乏,林区特别需要一支文艺工作队鼓舞士气、丰富业余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自治区森林工业工会文艺工作队全部划归到牙克石林业管理局,成立了牙克石林业文工团。李秀春跟随文工队从呼和浩特来到当时的林管局所在地扎兰屯,1953年随林管局迁址到牙克石林区。
      牙克石林业文工团刚成立时,李秀春在器乐队吹长号、拉四胡,也参加大合唱。文工队经常组织人员到林管局机关和林业单位演出,每次都吸引干部和职工热情观看。但当时林区经济条件不好,文工队成立没多久,就因为经费不足而解体,文工队成员分流到林管局各单位。
      在分流的职位中,有电影放映员一职,这也是李秀春喜爱的文艺工作,他强烈要求到电影放映队当一名电影放映员,继续为林业职工的文化生活服务。那时候,电影是林业工人重要的精神食粮,放电影是唯一的文化活动,职工群众都急切盼望能早日看上电影、经常看上电影。为了做好电影放映工作,他被林管局派出带队到内蒙古艺校电影放映员学习班学习。当时国内普遍采用的是原苏联乌克兰电影机,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系统学习了电影放映、电工基础、光学、声学等课程,回来后在林管局直属机关放映了一段时间,1956年,他被分配到绰尔林区从事电影放映工作。
      来到林区以后的李秀春深知林业工人生活的枯燥和对文化生活的渴望。到绰尔以后,他带着其他两名同事常年工作在放映一线。夏天,他们坐四轮车,冬天做冰爬犁前往林场、工队放映。转一次场最快需要走几个小时。一个月下来,要放映25场左右,所以,放映员也和一线职工一样,不同的是他们要在各个林场、工队转场。一次,他们坐着马车去林场放映,半路上马惊了,连人带设备都掉到了山坡下。为了让老百姓如期看上电影,他们顾不上身体疼痛,拉回受惊的马匹,一样一样找回设备。发电机水箱摔坏了,当晚放映时,他们就用两个水桶,一个蓄水、一个接水,来回倒换着,坚持把电影放映完。冬天演电影,放映机要放在工棚里,但是发电机必须放在帐篷外,演一场电影,一名放映员在室内,一名电影发电员就得一直在外冻着看护发电机。
      几人的放映队常年奔波在放映路上,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职工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当时林业局领导考虑到林业职工生活特别枯燥,在林业局组建文工团。李秀春被任命为文工团团长,但文工团组建不久也因资金不足而解体。从那以后,如有演出需要,林业局就吸纳有文艺表演特长的职工临时组建文工团,靠半工半演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有表演任务时,组织大家在一起排练、演出,演出结束回各自单位继续工作。
      吹长号是李秀春的老本行,在临时组建的文工团里他又开始表演男生独唱。团里有拉胡琴的、有说快板书的,有唱西河大鼓的,将近30人。他们刻苦排练节目,每年都要上林场下工队演出,受到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常常没到演出时间,大家就早早来到演出场地等候。有时候观众看得不过瘾,他们就临时加节目。点着柴油灯的工棚子、呼呼进风的木刻楞房里都留下了他们的歌声。他们还多次被邀请到当时的博克图驻军军营等单位演出,参加林区文艺汇演等,都受到好评,李秀春的独唱曾多次被评为优秀节目。虽然几次更换岗位或升职,李秀春一直都是这种半工半演“文工团”的“台柱子”,直至退休。
      痴迷在歌声里
      多年来,李秀春认真对待每一次歌唱和演出,用真情、真心去演唱。刚到牙克石林区吹长号时,因为刻苦训练用力过猛,他甚至吹得咳了血。在林业局先后任中小学、工会、党校等单位主要负责人期间,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家练唱,几乎每天都唱两首歌曲,从不间断。跟随专业老师习练音乐后,他就一直保持用定音器矫正调门的习惯,音高调整好后再亮嗓。凭着对音乐的灵性,哪怕是对着一首从未吟唱过的歌谱,他也能马上哼唱出来。如今,每次唱歌前,他也是要调整好音调音准,调动好情感,先试唱一两句,再投入身心唱出来。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李秀春最喜欢的是民族歌曲和经典歌曲,从《保卫黄河》到《骏马奔驰保边疆》《我爱祖国的蓝天》等等。每每有好的新歌出现,他也学唱,从《一个美丽的传说》到《呼伦贝尔大草原》,很多民族唱法的经典歌曲李秀春都能朗朗上口。在女儿的支持下,他一直有订阅歌曲类期刊的习惯,这让他吟唱的歌曲紧跟时代步伐,发现里面有喜欢的作品,就手抄下来。从退休至今,他的手抄歌本有8大本,1200多首歌曲。这1200多首歌,每一首李秀春都咏唱过。年纪大了以后,写的字小的手抄本看不清了,他就用大字抄写。虽然一首歌得好几页纸,但李秀春也乐此不疲,享受其中。
       翻开李秀春的歌本,有封面、目录,扉页上还有他的感悟。正文简谱清晰准确,歌词字句工整。“这些就像我的命一样,走哪我就带到哪儿。”李秀春摩挲着一本本手抄本说。这本蓝色封皮的笔记本里面的歌曲他百唱不厌,可以说是他收藏的精品中的精品,无论走到哪,他就带到哪儿。
      从上世纪80年代到最近几年大大小小的手抄本,样式不同、材质不同,但相同的是里面流淌的美妙的旋律。翻开手抄本,一首首经典老歌把人带回到那流金岁月,一首首新歌如春风拂面,让人畅怀。
       歌声润泽人生
      “劳动人民创造了音乐、歌声,因此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正能量,一定会唤醒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去奋斗、拼搏……”李秀春在2014年的手抄本扉页上这样写道。翻开李秀春的歌本,里面不乏红色经典歌曲。《国际歌》《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咱们工人有力量》《党把人民爱心里》……这些歌曲不仅愉悦了他的生活,更给他带来了精神的洗礼。爱党、爱国、爱劳动人民、爱家人……从歌曲中吸收养分,李秀春为人豁达、善良,浑身充满了正能量。
      在文工团期间,他带领团队不辞辛苦,克服困难为一线职工送去精神食粮,为了让职工群众看上电影,他顶着压力,制定了循环放映措施。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任全胜林场副教导员期间,一次下山,他把舒适安全的驾驶室座位让给一位年纪较大的普通职工,自己坐到敞篷车外面,没想到车出了事故,李秀春被砸受伤。
      2015年,林业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的一些老会员为了练好舞蹈和歌曲,产生了想找专业老师教授乐理的想法。他们首先想到了李秀春,但当时李秀春已经是80岁高龄,考虑他的年龄,大家欲言又止。李秀春知道大家的心愿后,主动找到会长,他说:“我身体很好,如果我在教唱歌时身体出现意外,由我个人负责,不会给大家添麻烦。也不要考虑我的报酬,只要大家肯学,我无偿服务。”
      就这样,李秀春每天上午利用一个小时时间教大家学习乐理知识、识谱、发音,并领唱。他还从家里带来小黑板、粉笔,把乐谱写在黑板上,不厌其烦地纠正大家发音的错误,讲授发音要领,保证每周教大家一首歌曲。在他的细心教授下,一些老同志提升了舞蹈和音乐的节奏感和乐感,对李秀春赞不绝口。
      别看李秀春已经85岁高龄,但老伴的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的日常事物都由他承担。老伴患有全脑萎缩和脑梗,每天都是一阵明白一阵糊涂,有时一句话要重复几十遍,责令他马上拿东拿西,干这干那,李秀春不厌其烦地顺从她,百般呵护她。老伴病情严重的时候不认人,有时还张口骂人,李秀春不急不恼,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和风细雨地给老伴讲道理,稳定老伴情绪。老伴患病几年来,他不离不弃照顾左右,让子女安心工作,在当地传为佳话。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