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兴:心系林海情系森调
本报通讯员 张颖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绰源森工公司森林资源管理中心调查员冯兴便背起那只磨得发白、沉甸甸的背包钻进了密林深处开始了森林调查工作,高耸的枝叶间洒着几缕初升的阳光,照亮了空气中浮动的微尘……从当时初入林海的学徒,到如今被身边人亲切地称为“活地图”。伴着这样的清晨,冯兴度过了33个春秋,他的心早已与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声鸟鸣、每一缕穿林的风紧紧相连。
1992年,怀揣着对这片林海的向往,冯兴来到绰源森工公司森林调查设计大队工作。每天,他怀揣罗盘仪,手握卡尺,肩挎米绳,跟着老队员穿行在遮天蔽日的密林间。盛夏时节,冯兴顶着高温攀爬陡坡,即便被马蜂蜇得满脸红肿,仍坚持完成样地调查测量。零下37摄氏度的寒冷天气里,他用几乎冻僵的手指专注记录数据,直至完成任务。33年间,冯兴累计行走超十万公里,登山靴磨破了几十双,脚底板也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在冯兴看来,这都是他引以为豪的“勋章”。
2023年夏季,冯兴和队友奔赴毕拉河林业公司阿木珠苏林场开展火烧迹地伐根调查工作。3万余亩的调查区域,近69万个伐根,需要大家每天几百次不断弯腰、起身进行调查,工作强度很大,但冯兴没有退缩,加班加点完成了工作任务。突遇暴雨时,冯兴顾不上躲雨,第一时间脱下外套包裹好记录本,他说:“雨水浇湿了我的衣服不要紧,浇湿了我的记录本可就糟糕了,别看我这本子小,里面记的可都是重要数据啊。”冯兴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严谨、负责是他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
因为具有扎实的技术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冯兴总能在关键时刻能成为队里的“关键先生”。在2024年参加援外扑火任务中,空降火场的队伍遭遇断水危机,冯兴主动请缨,背起装备与1名队友踏入荆棘丛生的山林。他们在密林陡坡间穿行,汗水浸透了衣衫,树枝划破了皮肤,但执念告诉冯兴,扑火队员需要水,必须找到。整整8个小时,冯兴终于找到了可食用的水源,二话没说就背着40斤饮用水往回走。卸下装备时,双肩带把他的肩头勒出了深深的血痕,他只是一笑,说:“没事儿,过两天就好了,队员们喝上水,才有精力去扑火。”此后的10多天里,冯兴担任向导,研究地形,带领扑火队员巡查火场,精准划分防火隔离带区域,凭借精湛的地形研判能力和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他和队友们高效完成了向导任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森调尖兵”的责任与担当。
如今,面对森调技术的更迭,冯兴始终秉持“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不断学习、充电。从传统罗盘定位到智能平板操作,从手工绘图到GI S数字化建模,每一次技术革新,他都能迅速掌握核心技术。在GPS卫星定位设备替代传统罗盘初期,冯兴曾连续一周深入密林,在复杂的地形上反复测试,记录分析近千组数据,终于摸索出不同环境下,设备精准操作要领;在内蒙古大兴安岭经营作业设计系统刚开始在林区应用时,冯兴为了尽快熟悉新系统,开启“攻坚模式”———白天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经验,夜晚挑灯研读专业书籍,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了他开启“知识突围”的一个个重要时刻。
为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冯兴更是精心设计“理论讲解、现场示范、独立实操、复盘优化”四步教学体系。在创新工作室里,他手持三个不同时期的GPS设备,带领年轻队员了解每一个时期的森调工作,从爬冰卧雪的手工绘图时期,到智能设备赋能的精准调查时期,他以亲身经历为鲜活教材,通过一幅幅“一张图管林”的数字化成果,解读生态保护的意义,使森调事业的使命与担当扎根在新队员心中。为了夯实新队员的实操能力,冯兴还带队深入山林,一遍遍模拟真实作业场景,手把手校准测量角度、调试设备参数,当新队员在数据分析中遇到难题时,他放弃休息时间,围绕Ar cGi s制图、内蒙古大兴安岭经营作业设计系统等核心技术,进行定制化培训。课后,他坚持一对一指导,从坐标采集到面积圈测,从地图绘制到数据整理,将33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
现如今,冯兴的身后是一群和他一样热爱森林的年轻队员,当他驻足回望时,熟悉的山径上,年轻队员们的身影紧紧跟随,他们正踏着前辈走过的路,奋力前行。山风掠过两代森调人的肩头,裹挟着草木间的蓬勃气息,森林调查的接力棒正在传递。相信未来,新一代森调人将继续开启永不停歇的征程,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