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一带一路”建设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发展规律,符合各国人民利益,具有广阔前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和地区众多,其自然环境、产业基础等千差万别,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始终保持绿色低碳,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当前,我们应从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科学技术应用等方面着力,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建设中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辅相成、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科学路径。
建设生态廊道,实现协调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创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实践创新。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在传统区域增长极的基础上,依托综合交通走廊建设城市群和城市带,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比如,就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而言,已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城市带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带。这些城市群和城市带成为所在区域协调发展的龙头。当前,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正呈现多点带状延伸、区域连绵发展的态势。“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区域发展的整体布局应坚持生态导向和环境保护原则,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使“一带一路”成为生态廊道。立体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应坚持绿色低碳建设、绿色低碳运营管理,充分考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交易市场发展、产业园区建设、城镇规划选址等都要综合考虑地理、地形、气候与环境等条件,力求科学合理,坚守生态底线。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和环境条件的制约,研究产业和城镇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特点和规律,依据各地区具体的自然、经济、历史、空间等条件,以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承载能力为考量重点,规划发展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镇。应促使区位条件好且具有潜力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推动区域均衡增长和协调发展。
培育生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水决定绿洲规模,决定产业发展,决定城镇兴衰。当今时代,虽然科学技术已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们可以比前人在更大区域内调配资源、发展经济,创新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但我们依然要坚守生态底线,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大力培育生态产业,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产业是基于生态承载力和资源禀赋,运用生态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建立的具有高效生态过程、和谐生态功能的产业。生态产业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等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的生产工艺横向耦合,将生产基地与周边环境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统一管理,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废弃物向系统外的零排放。比如,生态农业是运用系统工程及现代科技方法组建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运用高新技术,将废弃物处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生物农药研制与应用技术、配方施肥技术、良种选育繁殖技术等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减少污染,降低化学能使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稳定,实现农业生产系统良性循环。再如,生态工业是运用高新技术建立和发展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它将废物资源化产品化、废热废气能源化,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我们可以积极建设生态产业园,培育绿色产业结构。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战略规划,以生态产业为主导,统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要素优化组合,培育耦合共生的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生物质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生态产业。
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绿色发展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现绿色发展。
比如,开发和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建设生态宜居城镇。在“一带一路”沿线的生态脆弱地区,产业和城镇的不当发展可能导致环境危机。因此,这些地区的城镇建设应鼓励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应用,按照生态宜居的标准规划和建设城镇。应大力推广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的节水技术和节水措施,同时提高污水再生利用能力,多渠道开发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实行分质供水,将再生水就近用于农田灌溉、生态绿地维护和河流补给,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贯彻节能理念,在建筑中推广应用生态节能技术和产品,使用节能材料,实行建筑保温隔热、自然通风与采光等节能措施。
又如,积极推广能源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使用效率,鼓励发展新型能源。“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储藏丰富,是传统能源的重要生产基地。应研发和推广能源新技术,提高煤炭开发效率和油气资源采收率,避免走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的老路子。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风能、太阳能丰富的优势,开发和应用相关先进技术,推进风电、光伏发电的商业化运作。
再如,应用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保护生态系统。“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地区降雨稀少,有些地区荒漠遍布,生态系统脆弱,对生态治理和修复有着强烈需求。可全面推广水土保持治理、防沙治沙、盐碱地治理、生态应急补水等自然环境修复技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开展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系统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保护沿线地区生物多样性。 □ 陈宗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