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的使者———杜鹃
每到初春,原野上、森林里便可听到春的信使———杜鹃鸟的啼鸣,“布谷———布谷”催人春播。
杜鹃鸟冬天栖息于东南亚一带,每到春季飞来中国。杜鹃鸟自己不筑巢,不孵卵,而是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代孵,并饲养幼雏。杜鹃鸟属鹃形目,包括六个亚科、127种,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我国的杜鹃有16种,其中已知有大杜鹃、中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八声杜鹃、棕腹杜鹃、鹰鹃和噪鹃等十多种,也是营卵寄生繁殖的。全世界被杜鹃类进行卵寄生的鸟,有几百种之多,其中被大杜鹃寄生的就有125种以上。这些被寄生的鸟,绝大部分是雀形目小型鸟类中的食虫鸟。一般一个鸟巢只寄生一个卵。鹰鹃和噪鹃等还常在喜鹊、灰喜鹊、红嘴蓝鹊及灰树鹊等鸦科鸟巢中产卵。在这些中型鸟巢中所产的卵多达2—4枚。
在鸟类世界中,绝大多数食虫鸟是“夫妻一起生活”,即雌雄交配后,共同筑巢及孵育。但杜鹃是杂配的,雌鸟把卵产在其它鸟的巢中也就了事,让其它鸟代孵代育。杜鹃长大后,有时还会用脊背把“养父母”亲生儿女拱出巢外去,所以人们都谴责它为“不义害鸟”。杜鹃的卵经代孵12—13天才破壳而出。刚出壳的鸟全身光裸、双眼未睁,代鸟还得再花20多天叼来大量虫子喂它。有些雏鸟在离巢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还继续接受代鸟的喂食。杜鹃雏鸟生长发育特别快,几天后就长得比代鸟还大。
为什么众鸟对杜鹃会如此“奉若至尊”呢?这还是个未解的谜。杜鹃科鸟类均嗜食昆虫,主要以鳞翅目幼虫为食,并能啄食其他鸟类不敢啄食的松毛虫等,所以对农林生产大有益处。所以把杜鹃视为“益害兼有”的鸟类。
世界上属杜鹃科的鸟类一共有127种,如果认为它们都不筑巢,把卵产在人家的巢里,那就错了。其中只有47种不筑巢,它们分布在亚、欧、非洲及大洋洲。而分布在美洲的杜鹃,绝大多数是自己建巢抚幼的。
近年来,据鸟类学家考察、分析在众鸟居多的地区,杜鹃鸟的特殊分布对众鸟有“站岗防敌”的作用。在鸟繁殖期间杜鹃不与它鸟争夺繁殖区,把食料丰富及隐蔽条件好的地区让给各种小鸟去营巢繁殖,它们自己多分布在周围无法营造巢穴恶劣环境中。并且都是单独疏散在各个角落,其分布点之间有相当距离。杜鹃的特殊鸣叫对众鸟具有“值班”、“守夜”的作用。鸟类几乎都在求偶交配时才有特殊的积极鸣叫,而在孵卵及育雏时则无声无息。而杜鹃类则相反,即使夜间也鸣叫不休。夜间无声的深山密林里,这种特殊的叫声起着“打更守夜”的作用,给正在营巢繁殖的众鸟“助威壮胆”,使它们能安心孵卵与育雏。当杜鹃正常叫时,它们表现很自然,杜鹃如有惊叫或突然中断叫声,它们则有各种不安的表现。
杜鹃的特殊隐蔽对天敌具有“诱敌临身”的作用。杜鹃多隐藏在周围无众鸟营巢的恶劣环境中鸣叫。在寂静的深山密林里,其响亮叫声远扬数百米之外,把天敌都诱到身边来,使各种亲鸟、鸟蛋及雏鸟免受其害。而杜鹃自己有特殊的隐蔽本能,当猎手去扑它时,只听其声,不见其影,很难扑到它。 □孙若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