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6,绿尾虹雉的人工繁育之路
来源:中国林业网
2018-08-08
今年以来,四川宝兴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饲养的绿尾虹雉共产卵10余枚,其中5枚成功孵化,幼雏均发育良好。至此,保护区绿尾虹雉人工饲养种群扩大到16只。这标志着我国绿尾虹雉人工繁育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绿尾虹雉,我国特有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外现存数量不足3000只,珍稀程度堪比大熊猫。与大熊猫相似的是,绿尾虹雉的人工繁育,也走过了艰难的历程。
传奇的发现,艰难的探索
与大熊猫黑白分明的外貌特征截然不同,绿尾虹雉雄性个体浑身闪耀着七彩的金属光泽,宛若高山之巅的彩虹。
与大熊猫的发现一样传奇,绿尾虹雉也是由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在宝兴县邓池沟发现并命名的。
为了采集到绿尾虹雉的标本,戴维经历生死考验,多次到达海拔4000多米的山顶,险些命丧于此。至今在邓池沟红山顶的顶峰,还有戴维当年采集标本留下的痕迹。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相关专家先后针对绿尾虹雉栖息地、种群密度、繁殖习性、天敌、声谱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调查发现,绿尾虹雉主要分布于四川西部海拔3000-4900米的山区,并边缘性地见于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及甘肃南部,多栖息在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裸岩地带以及高山草甸的阳坡和半阳坡。夏秋季节主要采食植物的嫩叶、嫩枝、贝母的鳞茎等,冬季则主要采食植物的根、茎、种子。繁殖期从3月底到4月初,每年产卵一次,一般只产一窝卵,数量为3-5枚。
调查同时发现,因为人类活动、天敌捕食、自然灾害的影响,绿尾虹雉的野外栖息环境逐步被破坏、缩小,其种群数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人工繁育是国际公认拯救濒危动物的有效手段。然而,绿尾虹雉是世界上最难饲养、饲养记录最少的高寒雉类之一。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国外专家相继从我国购买、交换绿尾虹雉活体到本土饲养,但存活率均不高,且存活后寿命不长。
为拯救这一大型濒危野生鸟类,它的发现地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保护区也是目前已知国内仅有的绿尾虹雉人工繁育研究单位。
从1992年到2000年,保护区利用欧洲、美洲国际组织提供的资金开展相关研究。2000年以后,保护区在没有任何专项经费的情况下开展自行研究,共成功产蛋254枚,受精51枚,孵化30只,成活15只。
由于设施设备差、技术力量不足,受精率低、人工孵化难、幼鸟成活率低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绿尾虹雉种群数量没有得到进一步扩大。
集聚技术力量,突破研究瓶颈
2017年10月30日,由四川省林业厅指导、蜂桶寨保护区主办的中国首届绿尾虹雉保护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保护区正式向外寻求技术支持。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英国雉类协会等国内外科研院校和组织机构的相关专家学者,围绕绿尾虹雉保护繁育展开讨论,成立了中国首个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四川宝兴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研究中心设在保护区大水沟基地,由全国雉类知名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正旺担任主任。
今年3月,国内外专家再次相聚蜂桶寨保护区大水沟基地,举行第二届绿尾虹雉保护研讨会,围绕野生绿尾虹雉繁殖生态研究和笼养绿尾虹雉人工繁育研究两大问题展开讨论,敲定了2018年度蜂桶寨保护区绿尾虹雉保护工作计划方案。
在此次研讨会上,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生态研究院组成的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实验室相关专家就绿尾虹雉的孵化、营养供给、饲养管理、疾病防控、行为驯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为保护区补充了绿尾虹雉人工繁育实验设备,包括美国孵化器两台。
4月4日,今年第一枚绿尾虹雉卵产下。
4月12日,被确定为受精卵。
5月4日,孵化中的受精卵破了一个洞。
5月5日,绿尾虹雉幼雏成功破壳而出。
在整个孵化期内,每天24小时轮流守候在孵化器旁的工作人员长舒了一口气。
今年以来,保护区人工饲养的绿尾虹雉共产卵十余枚,其中8枚为受精卵,5枚成功孵化,幼雏均发育良好。至此,保护区绿尾虹雉人工饲养种群扩大到16只,其中成年体8只、亚成体3只、雏鸟5只。
壮大人工种群,开展野外放归
根据第四次大熊猫野外调查(包括大熊猫伴生物种),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野生种群约有600-800只。
做好绿尾虹雉的人工繁育工作,不仅可以为绿尾虹雉的分布状况、生存环境、活动规律以及生殖行为研究积累宝贵资料,更能为扩大绿尾虹雉人工圈养种群、开展野外放归、扩大野生种群数量作出新的突破。
保护区1993年-2017年记录数据显示,绿尾虹雉幼鸟成活率仅为60%。受精率低和幼鸟存活率低仍然是绿尾虹雉人工繁育亟待攻克的两大难题。
保护区负责人佐琳表示,这其中包括诸多因素,如:雌雄配对困难,即便受精卵孵化成功幼鸟也为弱雏,体质较弱或发育畸形,因笼舍环境与自然生境差异大导致绿尾虹雉存活不久等。因此,加强绿尾虹雉在育雏方面的科学精细化管理仍是当前工作的主要方向。
接下来,保护区将继续与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西华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深入开展绿尾虹雉饲养、繁育、疾病防控等研究,突破技术瓶颈,建立可自我维持的迁地保护种群,最终放归野外,支持野生种群发展。
保护区将继续开展野外种群和栖息地动态监测,加大绿尾虹雉保护力度;加强栖息地巡护,依法打击危害绿尾虹雉及其栖息地的行为;建立绿尾虹雉保护小区,恢复退化栖息地,完善绿尾虹雉保护体系和网络,实现野生种群稳中有升。同时,建立完善绿尾虹雉公众教育体系,增强栖息地社区居民和社会公众的保护意识,协调绿尾虹雉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建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绿尾虹雉保护新格局。
佐琳表示,保护区将力争在5年内,实现人工圈养种群从现在的16只扩大到50只,10年内扩大到200只以上;实现野生种群稳中有升,10年内达到5000只以上。让绿尾虹雉这一抹高山之巅的彩虹,成为美丽中国的一道风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作者: 张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