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绿字经”打好“生态牌” ——阿里河森工公司不断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来源:
2022-04-20
     近年来,阿里河森工公司不断厚植绿色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今年3月,阿里河森工公司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林草局联合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筑牢生态屏障   共建绿色家园

      在加快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品种中,该公司根据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森林经营实行“三调整”经营,即:调整更新造林方向、调整针阔叶树种比重、调整林果兼用材培育的投入比例。大力培育西伯利亚红松、樟子松、云杉、白桦、榆树、榆叶梅、黄槐、垂柳等十多个绿化品种。并在育苗播种时采用生根粉、根瘤菌等生长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换床时应用顶浆换床新技术育苗,还在苗木生长过程中,按比例、浓度施用螯合稀土,大大提高了苗木质量的适应生长能力。公司还建立苗木试验基地,重点培育实生苗,从外地引进优良树种进行育苗试验和造林生产,改变大兴安岭树种单一的现状。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该公司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十二五”末的87.74%提高到89.09%;林地面积增长6899.66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5%;森林蓄积增长572.4563万立方米;林木蓄积增长量净增12.82万立方米,增长率15.7%。完成造林49257.13亩,补植补造116314.9亩,幼中龄林抚育1880372.4亩,育苗面积2146.1亩,产苗量1542.77万株,母树林经营59021亩,防治森林病虫鼠害572577亩。实现了森林覆盖率增加、有林地面积增加、活立木蓄积量增加的“三增”目标。野生动植物和森林资源得到了充分保护和休养生息。

                                                                    依托林下资源   提升生态价值

      为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该公司坚持“生态优先,规划先行”原则,推行“一场一策”发展模式,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的讲师进行林下产业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开展种植蓝莓、榛子、滑子菇、金莲花等产业。为更好地发展小浆果产业,该公司制订蓝莓产业发展规划,并进行整地、种苗、定植、整形修剪、抚育管理,完全按照无公害蓝莓生产规程生产,在改良土壤的基础上,找到适合蓝莓生长的肥沃土地,并从外地引进3-4年生的蓝丰、北陆、美登等品种,从扦插时间、数量、高度、密度、温度、基质配料、枝条筛选到田间管理实行全程监管。
      公司将大棚蓝莓树防寒过冬方式改为大棚顶覆盖棉被,做到棚内垄台、垄沟灌水。通过采取温室和天然种植的方式,提高了蓝莓果产量和品质,使蓝莓生长期延长一个月,让蓝莓树果6月中旬陆续成熟。如今,蓝莓果已通过北京五洲恒通认证公司有机产品认证,林下经济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生态蓝莓采摘园、榛子采摘园,实现了“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目标。

                                                                     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生态旅游

       该公司把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培育经济生长点作为着力点,围绕建设旅游区、开发旅游产品、民族风情、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立足资源特色、生态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坚持“林内扩容,林外留客”发展思路,围绕一个蒸汽机小火车旅游线、五个景区,打造具有森工文化气息的“相思之路”。在相思谷风景区建立相思客栈、综合楼、餐厅,21栋森林树屋、木屋和相思湖瀑布、情人岛、原始林景区,打造以特色民族旅游线路为依托、以山野品为资源的养生旅游线路。
       为了延伸旅游产业链,2021年5月份,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与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布苏里军事文化教育基地联合,实现景区联票通游合作机制,与周边旅行社和一些城市建立旅游联盟,共同开发特色旅游联程产品、精品旅游线路,制定旅游政策,实行游客互送,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今,阿里河森工公司朝着生态、旅游、产业齐发展的势头不断迈进,不断发展。(栾维敬)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