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的幸福生活

来源:绿网
2022-08-30

       我叫苗寿海,今年52岁,现任库都尔森工公司森林经营管理处技术员。

       1988年刚参加工作时,我被分配到纤维板厂上班。纤维板厂有动力车间、运修车间、储物车间、制材车间、胶合板车间,有知青、职工上千人,规模非常大。当时我在胶合板车间,任旋切机台长。通过控制机器将木材旋切成单片,再经过干燥、刷胶、压板等程序,制成胶合板。1988年10月,纤维板厂改名为人造板厂,与刨花板厂合并,1998年更名为库都尔森茂人造板总厂。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艺和设备,生产各种规格的系列集成材板材、方材、集成材实木家具、指接板、实木淋漆地板、室内装修系列产品、卫生筷子、食品棒等各种林木产品,远销欧、亚、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1989年,我调到森林经营处任技术员,负责造林质量监督和组织幼林抚育、设计间伐抚育等工作。那时候林区公路不通畅,车停在公路边,进山造林主要靠步行,远一点的造林地得走上10多公里。冬天山里的雪齐腰深,零下40多度上山是常态。夏季身上的衣服每天“湿半截”,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们对这个工作都非常热爱。每每看见健康成长的小苗,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1995年,库都尔林业局完成人工更新造林161.2万亩,保存面积106.5万亩,成为拥有百万亩人工林的林业局。在森林经营中,我们采取“造林多于砍树,要采一造二、造三、造五、造十”的方法,即采一棵树木要在附近区域栽二、三、五、十棵树苗,植树造林的面积要超过采伐的面积。同时,技术人员通过对研究成功的HRC制剂、稀土元素以及商品林、母树林集约经营等成果的应用,使苗木产量、质量越来越好,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不断提高。

       2015年,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很多伐木工人转产到了营林一线。为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我每天与营林技术员一道深入各营林作业组跟班作业。

       为了抓好营林生产,我跟着割灌机手在前面查看抚育强度,是否出现“天窗”和应采未采等现象,还要到归堆作业地查看枝丫堆码放得是否合乎要求,一天要往返10多公里山路。

       冬季太阳出来得晚,等我们工作一个多小时后,已是满头的白霜,此时太阳才缓缓升起。到了午饭时间,队员们找来干枝丫,隆起篝火,找来树枝叉起馒头放在火上烤,就着咸菜,渴了就嚼一把雪。一边吃着,一边与作业组长总结上午的工作情况,哪里不足、哪里还需要改进。

       经过几十年的播种,现如今,库都尔林业局已没有大块可造林的荒山荒地。目前,每年按国家要求在林间空地、树林稀疏的林地补植补造。随着每年营造林工作推进,造林地块的交通越来越不便利,距离越来越远,难度越来越大。作业地块距离公路常有2000至3000米远,每个地块从检查指导到验收合格至少要去3次。全局的森林抚育任务,一个小班要去两三次,一个营林技术员平均一年要走十多万亩林地,步步登高、步步是坎儿。

       算起来,我是第二代务林人。1952年,我父亲听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正在开发建设,需要大量工人,怀着激动的心情,从辽宁奔赴林区。在库都尔林业局,他一直在林业局理发室工作。那时职工理发不花钱,是一项福利待遇。他经常去各工段给工人理发。老式理发的发型是平头,这种常见的平头发式我父亲已经干了几十年,几分钟剃一个头已是家常便饭。父亲的理发水平当时在林业局很有名,有些职工家属领着孩子也来理发。

       1996年我结婚了,住进一间42平方的板夹泥房,房子夏天漏雨,冬天透风。冬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要用菜刀砍水缸里结的冰。结婚后有了孩子,就别提房子有多拥挤了。2008年,赶上了党的好政策,住进了棚改新房,再也不用过冬天受冻的日子了。我的叔叔、姑姑早已从林业局退休,每天晚上跳跳广场舞,幸福的生活越过越美。(苗寿海 口述 马莉 整理)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