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柴河青年林场的岁月

来源:绿网
2022-09-01

       绿海筑丰碑大美兴安岭我是“60后”,1980年9月毕业于阿尔山林业局第一中学,参加了当年的高考,因十几分之差无缘大学梦。由于当时家庭贫困,没能复读,再进考场。就这样,当年带着“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理想走上了父辈的林业建设岗位。

       随着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我们阿尔山林业局许多工作都在捋顺和探索。当时的就业压力急剧增大,77届、78届、79届、80届毕业的中学生陆续走上社会,需要安置工作。时任林业局党委书记高德奎、局长李坤对这几届毕业的知识青年给予高度重视,在几次林业局的党政联席会议上,他们都讲过,林业生产建设需要我们这些年轻有为的知识青年。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林业局党委研究确定,于1981年8月,正式在柴河源林场的原“五七”干校旧址,组建以知识青年为主体的青年林场,名字就叫柴河青年林场。这些小青年能不能担当起重任,能否熟练掌握林业安全生产技能,成为林业生产战线的重要组成力量,完成好国家当时下达的指令性生产计划,全局上下都在为此担心。

       1981年8月,柴河青年林场由马长河任书记、刘景山任场长的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了。林业局从物资、人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职工组成都是应往届毕业生,共有100多人,我也是其中一员。上到书记,下至职工,平均年龄只有25.5岁。8月10日,我们来到过去的老柴源林场,当日天气阴得很,下着毛毛细雨。开会的屋子是一个简陋的场房,没有桌椅板凳,大家只好站成两排,在简陋的室内开始了建场的第一次会议。我们分成几个小组,第一小组负责运送建场用的红砖、水泥、白灰等建筑材料;第二组由年龄稍大、有几年伐木工作经验的大哥们带着采伐建场用的木料;第三组搭建帐篷,改造遗留的旧房舍。我们在刘景山场长的带领下,乘坐一辆从个人家借来的毛驴车,向筹备建场址的方向驶去,一路上大家很兴奋,说说笑笑。刚筹备建场时,没有任何机动车辆,能坐上毛驴车都觉得美得很,大家都戏称为“驴吉普”。一路上刘景山场长给我们讲了今后林场的发展规划和愿景,我们对未来都充满着美好憧憬,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不知不觉间,我们来到了目的地。放眼望去,只见三栋破旧的板夹泥房子周围长满了荒草,这就是上世纪70年代林业局的“五七”干校旧址,也是我们柴河青年林场筹建的场址。我们这组的任务是把原有的三栋板夹泥旧房改造成办公室、职工宿舍、食堂。我们将里边的几堵墙和炉灶全部拆掉。由于是陈旧的板夹泥老房子,维修改造时整个房屋里尘土飞扬,把人呛得喘不过气来,但是没有人叫苦叫累。到中午下班时,每个人除了牙齿和眼睛还有点光亮外,其他部位全是灰尘。

       由于刚开始建设,一切都是空白。我们在外边的水坑子里面简单地洗漱了一下,席地而坐,就开始吃饭了。午饭都是自带的,每个人带的饭都是清一色的大饼子、卜留克咸菜。单看我们这个组情况还是好的,那边木料筹备组可没这么幸运了。记得当年一位叫薄奎成的小伙子,在修油锯汽化器时,弄得满手油污,便点火抽烟,不料手上的汽油瞬间被点燃,怎么也弄不灭,烧得他嗷嗷乱叫,幸亏身边有一个年长的老工人,迅速脱掉自己的外衣,将其手臂捂住,用窒息法把火灭掉,算是保全了手臂,没出大祸。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增强劳动本领绝不是口头说说而已,大家只能向有工作经验的老工人学、向书本学。学习各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知识,我们就这样边学边干,渐渐地成为工作中的行家里手。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劳动,终于将三栋板夹泥房子维修改造好,有了可用的办公室、宿舍和职工食堂。按照林业局当年的生产计划,柴河青年林场要当年筹备完成,投入生产的。

       进入9月份,除留下少量后勤人员外,其余人员都投入到生产一线,进行木材生产的准备作业。我们这组被安排到柴源九支沟筹建木材装车场。我们对装车场如何建设一无所知。根据这种状况,林场派了几名有经验的老工人前来作指导。我们当时的工资并不高,每月也就是66元左右,业余文化生活几乎是零。一想到能为建设起一个崭新林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干起活来都非常有劲头。每天下午下班吃饭时,书记、场长同我们一样排队买饭,一人一碗汤,几个窝头。有时书记、场长有谁从自家带来点咸菜什么的,放在桌子中间,让大家同吃,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工作和生活中的趣事。工作中有领导、工人之分,生活中大家却像兄弟姐妹一样,那种亲切自然、和谐团结、互帮互爱的大家庭气氛让我至今难忘。

       进入9月下旬,林场又陆续从林业局线路队、伊尔施署秋农场等地抽调了大批应往届知青,经过20几天的岗前安全培训学习,分别在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下正式上班作业了。10月份,当我们亲手采伐的第一车木材装上小火车运往林业局贮木场时,大家那个高兴啊!有的往原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有的还写上是哪个队生产的木材,最后用一张大纸壳写上了林场的名字,让运材小火车所经之地都知道这是柴河青年林场运出去的第一列木材。大家看到自己的生产成果被运出大山,支援国家建设,都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林场当年便完成了林业局下达的商品材指令性计划任务,林业局也多次在调度生产会议上,表扬了我们柴河青年林场的生产能力。消息传到职工中,大家都高兴万分,奔走相告。不久,林业局副局长肖存润到林场检查指导工作,在全场职工大会上讲:“你们林场的领导班子是团结向上的,是能够带领全场职工完成好各项生产工作任务的,老一辈务林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你们身上继续传承着,让我看到了林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你们这些林业子弟,没有辜负父辈对你们的期望。实践证明,你们就是我们阿尔山林业战线的主力军。”我们这些知青都是第一次在大山深处听到局领导的讲话,倍受鼓舞,更加信心满怀,大家长时间热烈鼓掌。

       转眼间,柴河青年林场已建场40多年了,林场也在改革发展中几易其名,在一代代务林人手中发展壮大。如今一幢幢场房鳞次栉比,职工新区焕然一新,水泥马路纵横交错,文化网络一应俱全。每当回忆起建场时的往事和走过的艰苦奋斗岁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胡维臣)

分享到

#
林海日报官方微信
#
林海日报官方微博